增加武举!
其实就是增加武进士的人数,相对于神宗朝武状元的出现,武进士的人数对比文进士似乎少得可怜。
按赵构的要求,与裁撤相比较而言,武举的人数却有适当的增加。
这其实是与武举参考人数和最终数量有关系。
武举的考试意在选拔武将,在初唐武则天朝便开始设立武举考试。
唐代的武举考试属于起步阶段,科目内容相对简单。
宋朝太祖乃是武将出身,自然对于武举的内容相对更加清楚,于是不仅改变了唐代单纯试弓马、武艺做法,更是增加了策论经典兵书。
因此对于武举子而言,不仅仅只是武艺考核那么简单,更是对兵法谋略的剖析策论而体现综合能力的要求。
并且武举子参看的书目皆为兵家经典,如《孙子》《吴子》《六韬》《司马兵法》《三略》《尉缭子》《李靖问答》。
可以说武举的选拔要求比之进士科也是毫不逊色。
如果说赵构将祖宗之法的重文抑武之策逐渐转变为文武兼备有何表现,提升武举的数量和综合能力便是最好的印证。
将帅并选!
这或许是赵构对于武将的选拔思路。
对于武将而言,天赋至关重要。
有的武将光有其名而无战绩之实,有的武将始终只能是将才而非帅才,有的武将初上战场便能独当一面。
甚至有更有甚者,明明是文官,却因机缘巧合入了战场,也能一战定乾坤。
因为这些都与天赋有关。
因此赵构所说增加武举数量,也就是希望能够从中发掘出更多有天赋的帅才,毕竟岳飞曾经也是武举出身。
从人才的选拔角度一扬一抑之间,也在逐渐寻找文武兼备的平衡点。
从靖康之变最终结局来看,文官过盛而武将过少,最终形成无可用之将的局面。
对于皇帝而言,文武之道确实是不可偏废,各有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