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爵是君权分配的重要表现形式。爵位的加封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拟定字号,其背后透露的政治信号往往有着更深层的寓意。例如地位最尊贵的王爵,在爵位加封的时候,字眼上也会有着一些细微的差别——有的封号是一个字的,有的是二字的,别看字数差得不多,实际的地位和权力差距却很大。
爵位制度从实行上就可称得上是繁文缛节,以大定为例,特别规定了封号的三个等级。单单是一字王,王爵的封号来源就分成了大国,次国,小国三个等级。
其中,大国主要有秦、齐、魏、燕、楚、鲁、陈、吴、越、夏、商、周、汉、唐、徐、冀、雍、扬、益、镇、邓、邠、兖、荆、郓、凉这些国号。原本“晋“也在其中,但由于太宗常严以晋王身份登基,所以晋国不再作为封国。
次国主要有卫、郑、蔡、许、代、瀛、岐、随、邢、泾、广、福、华、宿、密、苏、相等等。小国的名号就更不胜枚举。这个时候,针对一字王的封国已经明文规定了大小之别,更不要提“二字王“的命名之细琐了。
“一字王”与“二字王”的等级差距体现在荣誉感上是十分明显的。举例来说,作为不重要的关系疏离的宗室成员,“一字王”的头衔只能是可望不可即的花环,若想振兴家族的枝系,除了要与皇帝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还要尽可能多地建立功绩。
除了等级和荣誉的差距外,这两类王在待遇上也有着一些差距,每月皇室都要为王爵们发俸,一字王的薪俸也要远远多于二字王;在一些重大的礼仪场所,一字王身居高位、座位靠前,而二字王就要坐得偏后;商议国家大事时,亲王的参与度也要高于郡王,两者的差距从这些方面都有所体现。
“一字王”与“二字王”的地位差异渐渐拉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封对象的不同。皇帝作为九五之尊,集权的理念贯彻始终,分封也是分权的一种体现,自然要落实到最亲近的人身上去,例如皇帝的儿子和亲兄弟一般都被封为象征更高等级的爵位,而宗室子弟和一些功臣、外臣而只能受封等级略低的爵位。
当然,二字王往往是授予外臣,因为皇帝是不太情愿给臣子封王的。爵位的授予也是亲疏有别,因此一字王与二字王的区别,不单单是荣誉和待遇的差别,还体现着皇权统治的集权的一贯思想。
本朝虽不禁宗室成员出仕为官,但不许皇亲宗室的人领兵而且也不许出任宰相,也就是说不能做很大的官,就亲王府官属的数量来看:只有其官而未尝除授,长史、司马、咨议参军不常设,设翊善一人、王友两人、记室参军一人。其他国公以下几乎没有自己的属官。
当然,本朝的“王”都是有封地的,只不过不允许蓄养超额私兵,校尉及士兵基本在千人左右。
不过,百余年来,大定历朝皇帝皆子嗣不旺,甚至有弟接兄而登大宝者,是以分封在外的王爷并不多。
另外,大定皇室有默契,即”共富贵“,老皇帝去世没有太子的时候,几个主要的王、太后、重臣组成类似”临时联合执政“的班子,挑选新皇帝。不在京城的王几乎就是被排挤出了权力班子,所以王基本都不会出京,再加上本朝王很少,所以亦鲜有出京赴封地者。
但崇宁帝常佶却是瓜瓞绵绵,时下已有十八子,成年者十三人,自是要去封地的。
沁河畔的沁源县便有一位封地在此的亲王,乃是当今皇帝的九子、康王赵构,王府便在“沁园”。
乍闻此事,冯过心下顿时有千万匹食草动物飞驰而过——晒唔晒咁嚟谱?
这位康王呀,好吧,冯过承认这个时空和那个时空是有所不同的,不能先入为主的戴着有色眼镜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