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吏员则说说:“汝之此评,盖亦同乎世识”——你这不是实事求是,完全是为了媚俗啊。
他进一步说:“窃以为斯言之作,诚未得其远大者也。”——荀彧的眼光毒着呢,他看透过袁绍,看透过董卓,怎么会看走眼曹阿瞒?荀彧在心里一定会说:曹操有野心,有没有?我看是有的。
但是荀彧细数天下军阀,真正有能力掌控全局,稳定汉室江山的,也只有曹老大。
董卓是不能算,暴徒一个;郭滥杀无辜,跟董卓半斤八两;吕布是倒戈将军不能担重任;袁绍、袁术兄弟光想着自己称帝,比曹操还性急,唯有曹操是个有耐心的狼。
所以荀彧就果断押宝曹操,劝曹操“迎奉天子”到许昌,才让汉室江山延续了二十多年,也算是曲线救国了。
总而言之,为了能让汉献帝留住最后的尊严,荀彧已经尽到了自己最大的力量,最后在强权面前没有低头,也算是忠臣一枚了。
而曹老板当初起兵的时候,只是想力挽狂澜,挽救濒临灭亡的汉室江山,救民于水火。只是后来自己的威望得到顶峰,实力无限扩大,才顺势而为,产生了取而代之的异心。
你一言我一语,直争了个脸红脖子粗,好似菜市场般热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寸步不让。关键是,文人相争,动辄引经据典,双方都开启头脑风暴,真真是生命不息互怼不止。
冯过只当自己是个旁观者,恨不得搬只小板凳边嗑边欣赏,反正不选边站队。
争执双方实在难分高下,便纷纷寻找外援,让冯过、陈亮等表明意见、说句“公道话”。
如此吃力不讨好还得罪人的事谁爱做谁做去,冯过自是推脱敷衍,旁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明显态度。
讲真,双方都言之有理,只是出发点不同,自然结论也不一样。历史留待后人说,想有公认的定论委实太难,实无必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在他看来,关于荀彧的评价涉及到他最终劝阻曹操封国公,对其站队问题以及“死”的价值问题是有着很大争议的。不过,人只能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写作,并且有把历史写成自己理解的倾向。所以,每个人写的历史都不一样,换一个人写,历史就会改变。正所谓,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
梳理一下,争议的焦点:一是曹操做大,架空皇帝,荀彧本身就是助纣为虐,他的最后之死换不回来忠君的声名;二是东汉名存实亡,应该识时务者为俊杰,跟着曹操收割成果才对,而不应该最后站到曹操的对立面,死得不值得。
荀彧当初是带着理想抱负而来的,他的梦想,是匡扶汉室。他认为:“曹公原来是为了拯救朝廷,安定天下而发起义兵的,怀有忠贞的诚心,严守退让的实意。君子以德爱人,不应当这样。”这就是荀坚定跟随曹操的道德基础。
曹操是在形势的裹挟下有的膨胀野心,还是在起兵之时就有此念头?从历史走过的轨迹来看,前者还是大概率,至少在此前一年,曹操还向天下发表了《自白书》,表明自己没有称帝的野心。也就是荀彧一直都认为曹操是在拯救朝廷、安定天下。直到曹操准备成为“国公”,“加九锡”,荀彧才意识到,自己被忽悠了,但已经晚了。
最后,还是费懋中这位负责人拍板定夺,认为荀彧之所以作为汉朝的忠臣,还要去帮助曹操,是因为只有曹操才可以平定乱世,实现他济民的理想。
这种将百姓放于王权之上,替荀彧辩护的调调还是令人欣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