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首诗评价荀彧的一生:“文若才华天下闻,可怜失足在权门。后人休把留侯比,临没无颜见汉君。”
留候指汉朝开国功臣张良,这首诗意思是说,荀彧虽然有才华,但是品德有瑕疵,他不能为国尽忠,反而助纣为虐背叛汉献帝,怎么能跟张良相比?就是死了也没脸见君王于地下啊。
这便是全盘否定了。
他举例如下:
一、荀彧当初就为曹操称霸天下,积极奔走,出谋划策,曾经被曹操当面夸奖说“吾之子房也“。
二、在曹操与袁绍在官渡,拉开架势要决一雌雄的时候,荀彧又更加露骨地对曹操说:“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
如果说在官渡之战曹操讲那番话,荀彧是被动的;那么这时候荀彧主动表忠心,说要辅佐曹操打天下,那就是直言不讳要帮曹操拆汉献帝的台了。
但是当曹操在荀彧等谋臣的力助下,个人野心已经实现,大局已经,木已成舟,只差了一个形式的时候,荀彧却突然觉悟了。
他开始想自己祖上曾经是汉朝的马仔,深受皇恩,在重要的历史时刻,自己要是不表态反对,那就会留下千古骂名。只有这样,自己才能既当婊子,又立牌坊,“邀名于汉代”。
因此杜牧说荀彧此人不厚道,太虚伪,等于是“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
小主,
给盗贼提供作案线索,帮盗贼踩点,策划行动路线,提供作案工具,最后在盗贼向外运赃的时候不合作了,就成为好人了?
所以刘攽说“文若之死,宜然耶。”意思是说荀彧的死是咎由自取,没有什么好惋惜的。
但綦崇礼为荀彧翻案,说荀彧还是有底线的:“使魏武为帝,则彧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彧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荀彧如果没有担当,没有坚持,不是心向汉献帝,怎么会冒险去对曹操称魏公、加九锡说不呢?
可以说,曹操手下那么多大臣,只有荀彧最了解曹操的为人,知道不顺从曹操的后果,但他还是义无反顾,高风亮节,说他是忠臣是名至实归。
国子监生则赞同老师的观点,没有把荀彧当做汉朝忠臣,而是把他当做曹操篡汉的同谋。认为荀彧与荀攸、贾诩这三个人曹魏政权的智囊,言下之意是没有他们汉朝根本就不会覆灭。
不过监生说荀彧不是因为主观上有背叛汉朝的动机,而是因为荀彧没有战略眼光,没有早点察觉曹操的真实意图,看错了人。“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