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渔樵问对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627 字 9天前

至于“渔樵问答”曲在历代传谱中,有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此曲有一定的隐逸色彩,能引起人们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内中深意,应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及“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兴亡得失这一千载厚重话题,被渔父、樵子的一席对话解构于无形,这才是乐曲的主旨所在。

历史上最有名的“渔”的代表是东汉的严子陵,早年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历史上“樵”的代表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

渔问樵曰:“子何求?”

樵答渔曰:“数椽茅屋,绿树青山,时出时还;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云中之峦。”

渔又诘之:“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代之为薪,生长莫达!”

樵又答之曰:“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与木,天下古今谁没?况山木之为性也当生当枯;伐之而后更夭乔,取之而后枝叶愈茂。”

此琴曲优美清逸,以对答式的旋律,描写渔夫与樵夫的对话。题材集中精炼,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曲调飘逸潇洒,描绘出渔樵在青山绿水中悠然自得的神态。乐曲中时而出现伐木或摇橹的声响,使人形象地联想起渔樵生活的情景。

在陈亮看来,琴曲《渔樵问答》与冯过新“着”的《渔樵问对》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前者通过渔樵对话来消解古今兴亡等厚重话题,而后者则试图通过简洁的对话对世界做出根本性的哲学解释。

冯过才十六岁呀,便能有如此世界观……不过,想想他可是写了《菜根谭》和《儒林外史》的,陈亮也便释然了:“改之,这篇文章准备如何处置?”

冯过早有打算:“家里准备在汴京开家书社,三舅这几天正在找合适的店铺,明后天六叔也该到了,会负责具体事宜。书社会出一份报刊,姑且叫‘东京梦华报’吧,这文章就登在首刊吧。”

他不忘邀稿:“龙川先生,届时还求赐文为首刊充充场面哪。”

陈亮摆摆手,道:“那你们得抓紧,传胪放榜后,某说不得会外放到不知哪个犄角旮旯去了。”

冯过正色道:“依先生之才,绝不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