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考场内外的串联作弊,江南贡院的外面建有两道高墙。两墙之间留有一丈多宽间距,形成一圈环绕贡院的通道。围墙的四角又建有四座两丈多高的岗楼,围墙的外面也留有一圈空地,严禁百姓靠近和搭建,此即“棘围”也。
明远楼是江南贡院内楼宇之一,楼宇层出不穷,作四方形,飞檐出甍,四面皆窗。位于贡院中尽,是用来监视应试士子队贡院考试匠行动和院落内执役员工有无传递关节的设施。
“明远”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原”的意思。楼下南面曾悬楹联:“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从联中也可看出明远楼设置的目的和作用。
在江南贡院帘门外,横有一条宽约十余米的清水池,池水将江南贡院拦腰分作两段。池上架有一座石桥,即“飞虹桥”。飞虹桥宽二丈,长约五丈,用巨石筑成。两侧的桥栏护板之上,以高浮雕的手法,铭刻出象征“一路连科”、“青云直上”的吉祥纹饰,其构图之美、刻工之精让人称绝。此桥是科举时考试和阅卷的分界点,是防止营私作弊的特别建筑。
号舍在明远楼东部和西部,为士子考试食宿之所。号舍左右两壁砖墙在离地一二尺之间,砌出上、下两道砖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层木板。号高六尺,深四尺,宽三尺,外墙八尺,号门高六尺。一个字号长逾百间,少则六十间,皆南向。中巷四尺,仅容二人。每号舍以砖墙相隔,无门(遇雨士子自备毡布为帘),墙上有两道砖缝,以便承板,白天为案,夜间为床。
冯过将考篮放下,里面装了一些干粮和考试用具如笔、墨、纸、砚等,但考生带的干粮必须切开,以防考生作弊。
有过乡试的经验,便算是熟门熟路了。他打量打量这号舍,位置不好不坏,里头收拾的还算干净,江南贡院可是天下第一贡院,细节方面做的不错,至少不会出现脏乱差的现象。
虽说乡、会试的限苦生活于“天降大任”的学子们而言,也不失为一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历练,但对于大部分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读书人而言,这九天六夜属实是“魔鬼赛程”。
狭窄逼仄的号舍可形容为蜂巢,“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这还不是每个考生都能享受的正常待遇。在贡院的建造过程中,会有偷工减料的现象发生,号舍面积严重缩水,窄到“广不容席”,一床草席都放不下;矮到“檐齐于眉”,前檐只和人的眉毛持平。考生坐不了多久,就腰酸背疼。
科举乡试、会试一般三年一次,所以号舍使用一次后,就得封存三年,直到下次考试才开启。三年间无人整理,号舍里泥灰遍布,尘土飞扬,挂满了蜘蛛网。有的号舍破旧到“上雨旁风,架构绵络”,连风雨都不能遮挡。
按照科举制度规定,破损考卷作废,答卷人自动落榜。所以,考生们宁肯自己被淋成落汤鸡,也会护考卷周全。只是如此一来,发挥水平不免受到影响。即便是能遮风挡雨的坚固号舍,考生在进入号舍开考之前,还得自己动手,清理出一个相对整洁的考试环境。
贡院不解决伙食,考生需自带食物。将试前夕,宿宗人家,宗人为具入试食物,兼备晨食,由亲戚为其准备考试餐食。富裕考生可以提前购买月饼、蜜橙糕、莲米、圆眼肉、人参、酱瓜、板鸭等美食,还有“阿魏”等助消化的中药。寒门举子囊中羞涩,或是带够几天的干粮充饥,或是略备粮米蔬菜,在考试间隙自己生火做饭。每个号舍前置炉一个,炭一篓,为士子煲茶汤饭食之用。
乡试大都在火热八月进行,酷暑难耐,考生挥汗如雨,随身用竹筒灌装的饮用水大多只够喝一天,后面两天只能喝贡院井水。而贡院水井三年一用,清洗不够及时,水质没有保障,加上食物容易腐败变质,极易感染病毒甚至有性命之虞。
会试则在农历二月中上旬举行,此时天气多半寒冷,滴水成冰,考生只能哆哆嗦嗦地答题。所谓“笔砚冰冻,终日呵笔,书字不成,纵有长才,莫克展布,年高之人,至有不能终场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