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究竟是在何种情况下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已不得而知,后人的诸多解读见仁见智,真相早湮没于历史长河。
但常伷却似是懂了,默然良久,方慨然出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天下,太需要三国赤壁了。”
冯过并不接话,有些东西看破不说破,有些话常伷说得他说不得,说多了惹火烧身。
国家大事影响不了大定百姓过年的心情,鞭炮声声中告别了崇宁四年。大雪纷飞中迎来了崇宁五年。
瑞雪兆丰年,可以预见今年的收成差不了。
老百姓求的是三餐一宿,国家大事太过遥远,自有皇帝和大臣去操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越俎代庖只会扰乱秩序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年初,朝廷采纳胥吏杜公才建言,辟汝州地为稻田,置务掌之,号稻田务。后又搜括京畿各县天荒瘠卤地一万二千亩归稻田务,召人承佃交租。而由后苑作主管杨戬总领。可以种稻的田土,收索民户田契,辗转追寻,直至无契可证,将超出原始田契的土地称为公田,种植户即作为佃户,须交纳公田钱,继而推广至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弥漫数百里的梁山泺,是济州、郓州数县沿湖渔民赖以生存之所,也被按船只强行收取赋税,逃税者按盗匪处罪。
开辟天荒瘠卤地种粮,这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政策实施过程中却偏离了设定的轨道。这其中既有人为的阳奉阴违,又何尝不是监管不力所带来的必然后果?国家政策初衷是为百姓谋利,到头来苦的却是老百姓。百姓,是面团,任人揉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另,皇帝心血巨着《茶论》刊印天下,购者如云。
全书首绪言,次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别、白茶、罗碾、盏、筅、瓶、杓、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共二十目。对于地宜、采制、烹试、品质等,讨论相当切实。其中尤其是关于点茶的一篇,详细记录了本朝流行点茶这种代表性的茶艺。
时人评曰,通过《茶论》,人们能迅速了解和掌握有关茶的知识。且体现着智慧的光芒和生活的情趣,《茶论》的最大特点,是它把深刻的哲理、生活的情趣,寓于对茶的极其简明扼要的论述中。
在冯过看来,赵佶号称道君皇帝,虽然不懂得如何当个明君,却绝对懂得艺术高低。日常饮宴豪奢讲究不说,单讲饮茶之道,他也是第一流的玩家兼专家,可与陆羽、蔡襄并列,最能说出品茶的个中深蕴。身为皇帝,他当然可以品尝来自全国各地的贡茶,有条件审视各种名茶的品相与滋味,同时还参与实践,要求御茶苑制作精品茶团,大玩皇帝尊口的品位技艺。
他即位后,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至少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这位不世出的艺术皇帝来玩赏: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等等,不一而足。
据说,皇帝延臣赐宴,表演分茶之事。先是,赵佶令近侍取来釉色青黑、饰有银光细纹状如兔毫的建窑贡瓷“兔毫盏“,然后亲自注汤击拂。一会儿,汤花浮于盏面,呈疏星淡月之状,极富悠雅清丽之韵。接着,皇帝非常得意地分给诸臣,对他们说:“这是我亲手施予的茶。“诸臣接过御茶品饮,一一顿首谢恩。
皇帝乐此不疲,当然也就没有时间精力来管国家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