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天下攘攘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629 字 9天前

不过,眼下西夏这局势……一干“有识之士”仿佛看到了一份诺大的功劳就那么红果果的放在那,唾手可得。趋利避害,摘桃子,谁不会?快醒醒吧……哦,不用唤,已经醒了,个个正圆瞪两眼,捋起袖子并肩子上……啊呸,谁跟你“并肩子”,一边去,战场凶残,刀枪无眼,这份莫大的……危险还是我上吧。正所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十八岁后还是一条好汉”。好吧,别说什么十八岁,太师蔡京眼见着便是耄耋之年,不也义愤填膺慷慨激昂的说“杀敌报国便在今朝”嘛。

首先这挂帅西征的人选便难以定夺,无他,愿以身犯险为国死战的人太多,其中不乏各个派系的大佬。蛋糕总共就那么大,不好分哪,极难平衡各方利益。

经过一系列讨价还价的多方磋商谈判,最终定下五路伐夏之策,由太傅童贯监军事,总领调遣分派。

总体作战计划就是各路大军完成初步战略目标后,全军会师灵州,合击兴庆府,一举荡平西夏。

这些都是通过邸报诏告天下的。嗯,煌煌大定不能师出无名,乃以秉常被幽囚为借口,兴王师以问罪。

冯过还注意到一处细节,“熙河开边”的主要人物王韶闻知朝廷兴兵,力劝不要无事生非,崇宁帝恼怒,把王韶降职,这位功臣一病不起。

说起这王韶,还真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王韶字子纯,号敷阳子,江州德安人,进士及第后,曾相继担任新安主簿、建昌军司理参军等职。后来考制科(又称大科、特科,好比是如今招的特长生,只有皇帝下诏时才会举行)不成,就游历陕西,访查西北边境风土民情,了解了许多难得的地域情报。

治平四年正月,明宗继位,次年改元熙宁,并在这一年四月,召王安石入宫,一位拥有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远大抱负的帝王和一位锐意改革、积极进取的大臣就这样团结在了一起。正是有了这一帝、一相的支持,王韶才得以登上历史舞台。

那一年,王韶向明宗献上《平戎策》三篇,详细陈述了攻取西夏的策略,大略为:

西夏可取。欲取西夏……今唃氏子孙,唯董毡粗能自立,瞎征、欺巴温之徒,又法所及,各不过一二百里,其势岂能与西人抗哉!武威之南,至于洮、河、兰、鄯,皆故汉郡县,所谓湟中、浩亹、大小榆、枹罕,土地肥美,宜五种者在焉。幸今诸羌瓜分,莫相统一,此正可并合而兼抚之时也。诸种既服,唃氏敢不归?唃氏归则河西李氏在吾股掌中矣。且唃氏子孙,瞎征差盛,为诸羌所畏,若招谕之,使居武胜或渭源城,使纠合宗党,制其部族,习用汉法,异时族类虽盛,不过一延州李士彬、环州慕恩耳。为汉有肘腋之助,且使夏人无所连结,策之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