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慌不慌,巧合,巧合而已。无巧不成书嘛,再者对自己的文抄大业无甚影响,乱个啥子?
这个插曲并没有影响到是夜游玩赏灯的心情,众人约好明日结伴同行便各自散去。
当然,冯迅这个小跟屁虫和资南嘉是不能一道的。女孩子家家的跑去青楼作甚?
次日,“信江杂志报”详细报道了头天的灯会及花魁大赛,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的分析赞誉,尽职尽责的推波助澜。
譬如龙灯哪家好啊,某拍花子混在人群中欲趁乱下手被某神捕慧眼如炬跟踪识破后当场擒获啦,某街头混混当街揩油当众调戏良家妇女遭致群情激愤险些被殴打致残哪。又譬如沙溪某豪商一掷千金捧冯倩倩并放话愿出五千金替她赎身,某某家有悍妻的官员拿了辛辛苦苦攒下的三十两私房钱为董小宛捧场但东窗事发“忽闻河东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而跪了一夜的搓衣板,某落魄才子耗尽心血为应素白赋诗作词卧病在床听传应素白表演时特地点名感谢而心旌激荡晕厥不醒。诸如此类。
当然,花魁大赛的相关信息占据了更多版面,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自然大流量。
不过,因是首日,“评花榜”尚未开启投票通道,也瞧不出是哪位佳丽先声夺人。但据小道消息称,首日的演出,原是夺魁热门的应素白表现不佳,似是有些心不在焉。舆论揣度,伊许是有感于那落魄才子而心有戚威继而影响了发挥。
“评花榜”,乃是朝阳王世子首创。花榜评选,三年一次。花榜选举的票叫“荐书”,一份荐书算一票,以票多为胜,得票相同则参照舆论定上下。一甲三名,二甲三十名,其余有票的都放在三甲。所有参赛的ji女,无论一、二、三甲,都在报上列出。
上了花榜虽然一不能做官,二没有奖品,但所得到的好处也是明显的。发榜之时,报上在每个人的名字后面,都注明了住所,而且开列了些赞词,据说这些赞词都来自于荐书,名次越是靠前,赞词就越长。赞词的话有长短,可肉麻程度却差不多。
发榜之后,如果榜上有名,尤其是名次靠前的名花们以后生意兴隆,收入骤增,就连写荐书的秀才们,也因其文辞的艳丽,因此多了些在报上露脸的机会,可以多收点润笔费。当然,得好处最多的是发起活动的报社,销路增,广告来,评一次花榜,怎么也吃上几个月。
小主,
是的,“广告”也是常伷捣鼓出来的。也是因了其地位超然,当地富贾正找不着机会巴结投靠,区区广告费又算得了什么?不过世子殿下也够讲究,拿了钱还真使力气办事。在“信江杂志报”上打了广告的商家还真得到了收益,物超所值。一来二去的,广告费节节攀升,但仍引来商家竞争。总之,买家卖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所谓“名士品名花,名花倚名士”。
“评花榜”通常由当地的文人名士和富商乡绅担任评委。文人名士,看重的是他们的评花鉴色的眼力;而富商,则更多是因为他们是赞助商的缘故。
这其中还涉及脸面问题,譬如两家存在竞争关系的同行商户,其中一家拿到了有投票资格的“荐书”,另一家会作何感想?还不得气的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无形中就低了一头呀,在买家看来也会优先考虑有“荐书”的卖家。那怎么办?只能知耻而后勇,多砸钱做广告,大手笔赞助下届的花魁大赛,以期提升影响力扳回一城。
所以说,商贾之流固然地位大大提升,但终究是底蕴不足,钱财有余权势不够,平日里很是威风,真到了刷脸时便不赶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