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文学圈里曾经流传着一则故事,传闻董其昌看上了胡宪副的孙女,想要将至纳为小妾,没不久之后又染指了别人姐姐,十分猖獗,借助权势不断扩张自家地盘,逼迫周围邻居搬离,晚年时迷上采阴补阳的邪术,多次掳掠奸辱幼女,董其昌虽然有万亩良田,却从未交过税款。
一系列的恶行引得当地百姓集体声讨,许多人自发写下“冤揭”,控诉董其昌犯下的罪行,松江地区人人痛骂。大街上的孩童哼唱着“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久而久之就连湖广地带也知道了董其昌的恶行。三月中旬是官员们上香的日子,这一天老百姓们自发聚集在一起破口大骂董其昌的罪状,历史记载“百姓不下百万,知民情怒甚。”
…………
“字如其人”,呵呵。
到了这个时空,经过开初的愕然、茫然、惘然后,冯过很快便泰然。历经了种种不愉快的事,他反倒是淡然了。许是痛定思痛,也便曾经沧海了,读书也好,写字也罢,真真是心无旁骛心无杂念了。
读书自不必说,记忆力、理解力都成倍增,“冯案首”呢。写字……书法之道亦是突飞猛进,在他自己看来,董体已臻大成。
当然,他仍未脱董体窠臼,顶多算是形神兼具,但这便足够了。
谈不上是降维打击,但落在资哲、辛弃疾、费宏这等名声在外的书法大家眼里亦是惊叹不已、激赏有加。盖因一“新”字也。
作为先生的清溪先生老怀甚慰、捋须频频,却也不便大加褒赏。“灵云子”稼轩先生并无顾忌,直言冯过能博采众长,从其书法中能够得窥十六在前人法度当中的从容而悠游,是将自己精熟已极的前人技法应用得炉火纯青,并且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散淡清逸之风,委实难得。费宏则赞其在笔法,用墨,章法等地方上也是自成一体。像在笔法上始终是中锋行笔,用笔流畅少拙;用墨少也是枯湿相宜,古意盎然;章法上也是字里行间布置疏朗清韵,意境十足。
对于冯过的字,三位书法大家共同的评价是:用笔虚灵,曲尽其妙;结字紧密,气势连贯;章法疏朗,空灵萧散;擅用淡墨,意境空远。
总而言之,假以时日,冯过必是开宗立派的书坛大家。此誉不可谓不高,而所谓“改之体”也正是从此三人口中有意无意的吐露。有三位前辈背书站台,冯过之名岂能不扬?事实上,资哲三人入京,便携带了冯过的数幅笔墨,大抵是要好生宣扬一番的。
这三位,既有提携后进之贤,又兼乡邻之谊,算是“各具心思”,是要携手将冯过荐入文坛。
于冯过而言,何其幸甚,自是不敢懈怠惰慢,唯有愈发的勤勉用心,不负所望。
当然,“花魁大会”亦是不容错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