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昌至楚,颜柳为书坛推崇备至,隐然与钟(繇)王(羲之)并肩,及至常定,世人尊颜多矣,习之者十之五六。
文化传承一事,大抵是先行学习遵循,及至大成时方有自身风格,谓之曰推陈出新,琴棋书画莫不如是。
现而今,仅书法造诣,以大定的资既明、云明的段智兴及大燕的张德容为尊,号称“宇内三绝”——呵呵,有没有武林高手的既视感?
只是,即便是公认的这三位书法大家,亦是无法脱窠臼,饶是将颜体风格学了个十足实,终难逃“临摹”之嫌。自我风格?自成一派?谈何容易啊。
在那世,冯过算是个文学爱好者,诗词书画皆有涉猎,文笔尚可,书法亦初窥门径,毕竟不间断的写了廿余年,怎么说也不可能太差。嗯,他习的是董体。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人。明朝后期大臣、书画家,擅于山水画,师法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其时书法有“邢张米董”之称,即把他与临邑邢侗、晋江张瑞图、须天米万钟并列。
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他虽处于赵孟頫、文徵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所谓“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自明以后,世人习董体多也。
冯过习练经年,那世时笔下便已隐然有“天真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之意。
至于董其昌人品之劣嘛……习的是其书法之道,去芜存菁罢了。
说来也怪,都言“人如其文、字如其人”,其实不然,董其昌便是实例。
董其昌堪称书画双绝,然而人品却与他的作品相去甚远,为人处世精明计较,为官之路多次被辞退,三十五岁上任开始,八十多岁解甲归田,亦官亦隐总计四十五载,既尝过权力的甜头,也曾塑造过谦逊的形象,辞官还乡之后,开始鱼肉百姓,横行乡里,令许多文人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