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事功学说恰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尚未“早有蜻蜓立上头”,只在浙东颇具影响,无法与理学、心学抗衡。即便有人认同支持,却不敢摆在明面,毕竟在理学当道的大定,你想特立独行,就得作好“一事无成”的心理准备,这不恰恰有悖于“事功”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想有所作为,还得积蓄一定的实力才切实可行。
冯过便作此想。
他打心底为陈亮点赞,却不会公然支持,何以?一是年龄太小,理应多听多看少说,沉默是金啊,可不能胡言乱语;更何况他本身就刻上了心学的烙印,若是转投其它学派,正是犯了士林大忌,自掘坟墓罢了。
但不管怎样,事功,方是救国之道。
至于本次鹅湖文会,在他看来,陈龙川方是最大的亮点,既有慷慨激昂的事功学说的阐述及对理学的铁血抨击,又与辛弃疾再三唱和,可封文会风云榜第一人。
是的,辛陈唱和并非只有文会那两阙《贺新郎》。
文会结束后,直觉告诉冯过,此事仍有后续。为此,他假借辛弃疾之名告诉负责刊印此次鹅湖文会相关事宜的三伯冯见贤,要么等上数日再刊印,要么就将辛陈唱酬二词摘出。在他信誓旦旦的劝说之下,冯见贤虽然将信将疑,仍是硬着头皮采纳了后者。毕竟,小七这段日子表现的太过惊艳,在族里算是有了一定的发言权。
待“吉阳书局”将《鹅湖文汇》刊印出来后,读者便惊愕地发现其中少了辛弃疾的“把酒长亭说”和陈亮的“老去凭谁说”二词,以为这是冯氏书局犯下的低级失误,不由一片哗然。
冯见贤唯有百般解释,只道实非失误乃是有意为之还请静候佳音云云,但也难息众怒。
好在旬日后,一本题为“辛陈唱和”的册子上市,这才圆满了结此事,“高瞻远瞩”的操作也为“吉阳书局”赢得一片赞声。
是的,“鹅湖文汇”的增刊----“辛陈唱和”刊印了六阙词,除了世人知晓的那二词,另有“老大那堪说”、“离乱从头说”、“话杀浑闲说”三阙。
二人的词中,无不显示着两人的气势宏伟、慷慨激昂,同时却也透露出悲壮无奈、苍茫凄凉之感。
五首往来应答之词写得十分精彩,情真意切,荡气回肠,只是用典略多,稍显古涩难懂。“辛陈唱和集”却是十分贴心的附上翔实的注释,让读者能读通。
好一句“据地一呼吾往矣”。
好一句“男儿到死心如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