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未久,还没来得及论功行赏,常威便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出去,连他年仅一岁的小儿子都不例外。为了让自己的子孙高人一等,他规定常氏子孙不受普通例律的约束,地方官府亦无权管制皇族。亲王的宅邸、衣着和车马,只比皇帝低一等,不论官爵,只要不姓常,遇到常姓王就必须行跪拜礼。
一名亲王,一年可以领到一万石俸禄,比宰相高七倍,这还不包括土地收入和其他封赏。为了让皇族子孙过上优越的物质生活,常威规定皇族可以不用从事任何生产工作,只要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常氏子孙,即可享受国朝优待:
超过十岁,每年都能领到一笔固定的俸禄,婚丧嫁娶均由朝廷操办。
这难怪时人会做出这样的感慨:“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
但皇帝们在保证自己过着奢侈生活的基础上,又极力强化集权统治,限制藩王手中的实权。为了防止藩王作乱,明宗皇帝不得不拿出“杀手锏”:“二王不相见”。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藩王们终生不得碰面,以防止他们暗中勾结笼络,篡夺皇权。
而由于藩王养尊处优,无法从事生产劳动,且没机会从事生产劳动,所以他们想要增加收入,只能通过一种方式,那就是钻优待政策的空子,多生孩子领取国朝补贴。多生一个孩子,国朝给出的补贴便多了一份。
随着宗室成员的暴涨,朝廷当时处于尴尬的地位,因为供养不起了。诸如河南一地,存留米八十四万三千石,而当地宗室禄米就需要一百九十二万。
“二省之粮,犹不及供宗室禄米之半。”
供养不起怎么办?朝廷只好进行改革,譬如说减少禄米数额,允许部分宗室成员从事士农工商各业;又譬如允许宗室成员参加科举,可以走上仕途,以此来自己解决生计问题。
不过,种种改革皆是收效甚微,封地就藩的宗室苦之久矣,反倒是朝阳常氏经过四百年发展壮大,成了信州第一望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名下产业名目繁多,酿酒、染纺、造纸刻印皆为信州第一商。
此时的造纸术其实已有了质的提升,但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只有寥寥数家,谁会舍弃既得利益?是以,书籍价格与以往相比虽有大幅度下降,对寻常百姓而言仍属于“奢侈品”。
“一品阁”之所以能成为行业翘楚,除了其特殊地位外,也确实是因为族中有能人,方能成就地位。技术二字何解?“技”是为“本领”、“能耐”,“术”便是将自己本领推销出去的本事。
之所以不插手刊印此次文会相关内容,却非“一品阁”大度让贤,而是事涉敏感,让朝阳常氏不得不小心审视。
本朝将朱子夫的《四书集注》指定为科举考试参考书,标志着程朱理学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所谓程朱理学,强调“理”高于一切,犹如“以理为本”,与如今“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截然不同。
儒学经过一千多年进化,吸收了诸子学派思想,成为唯一成熟的治国思想,常定没得选择,只能选择儒家。之所以抬高程朱理学,因为程朱理学实在太好了,几乎是为统治者量身定做。
秦楚时儒学进入成熟期,程朱理学是其中最成系统、最符合统治要求的学说,强化人类社会的等级关系——君臣父子、尊卑有序,三纲五常是最大的“理”。如果人人遵守程朱理学,遵循君永远是君、臣永远是臣、大家哪怕饿死都各安其位的“理”,皇帝统治自然可以传之万代,因此皇帝自然不会拒绝程朱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