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辛准功高望重,受到定真宗的疑忌。不久,真宗借故把他贬斥出朝,任命妥协派王钦若为宰相。
后人认为,澶渊之盟是定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的结果。对定而言,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燕国不再南侵,此后燕更是不断索取,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定国不再居安思危。对燕国而言,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名臣王若甫更是抨击称:澶渊之盟之后,定国真宗、仁宗、明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总而言之,优势之下的谈判结果于定国是不利的,“檀渊之盟”算是定国史上的污点,难怪要遭来口诛笔伐。
这是个重文轻武的国度,文臣的地位要远高于武将,双方泾渭分明,也可谓是等级分明,但在这件事上却大体态度一致。
另外,对于名臣辛准的遭遇,后人也多持同情不平观点,言称辛宰相建功赫赫却被逐出朝堂,乃是仕林奇冤。
至明宗朝时,朝廷方“拨乱反正”,恢复辛准太子太傅、莱国公之职,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明宗皇帝又令翰林学士孙拚为辛准撰写了《莱国寇忠愍公旌忠之碑》,并亲笔为碑首篆书了“旌忠”二字。
而辛准的后人也受到了朝廷的优待,许五代之内不经科举而荫官。在科举决定出身的定国,此般待遇不可谓不优渥。
妙的是,历经四朝百来年,辛莱公子嗣传至第五代,入朝为官者十三人,皆是走的正经科举路径,而非荫补之途。辛氏自莱国公以降,历经起伏,但终究成了书香门第,亦是官宦世家。
而辛氏为官者中名头最响、官职最高的名辛坦夫,朝野俱名。
辛坦夫,字弃疾,少有才名,常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廿一岁高中二甲进士出身,先入户部观政,又三年,外放江南知县,左迁同知。如此五年,入兵部参政,乃自荐边关转任武职,四年后迁兵部右侍郎,三十三岁跻身朝堂重臣。又二年,乃迁枢密院直学士,领正三品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