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势力日渐崛起,不可忽视。
因此,周瑜建议将战略调整为三分天下,暂不取益州,改攻北方合淝等地。
元气大伤的曹操在合淝最多不过几千兵力,断不应啃不下。
同时,建议加强山越地区的征伐,既锻炼东吴将领能力,又扩充国力,安定边陲。
令周瑜最放心不下的,仍是江东未来的发展。
他在信中谆谆告诫孙权做事需谨慎,尤其在大规模战役时务必预估各种突发状况,以免酿成大错。
周瑜向孙权提出了与刘备结盟的策略建议,尽管他也意识到刘备并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角色。
此时的刘备远弱于曹操,通过紧密联盟刘备不仅可以在抗曹时分担压力,还能互补彼此的力量:比如江东士兵擅长水战,而在陆地上则不如刘备麾下的北地部队来得强悍。
如能深化联盟,定能相互支持、扬长避短。
遗憾的是,周瑜这番苦心并未得到孙权的重视。
孙权未能记住大部分内容,特别是在如何处理与刘备联盟上显得尤为重要。
若论起责任来,孙刘双方都有问题;如果孙权在合肥战线上取得过成功,那么南郡之地就不会导致同盟之间激烈争执。
在周瑜离世之后,江东扩张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在很短的时间里被曹操和刘备甩开了一段距离。
即便是鲁肃和吕蒙等人试图加速扩张,在合淝之役中依旧全军覆没,若是周瑜健在,绝对不会让“逍遥津之败”
这类败绩上演。
“天妒英才”
,用这个词来形容周瑜再适合不过了。
他身为当时最优秀的军事人才之一,离开后改变了天下的局势。
若干年后,孙权称帝,他在群臣面前流着泪说道,如果没有当年有如兄长般的周瑜护持自己,又哪里来的今日荣光?虽然周瑜于东吴建国前19年即告辞人世,但在东吴创立的过程中,他无疑是第一功臣。
回首过去,即使英年早逝,周瑜的名字仍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辅佐孙策迅速统一江东到后来的赤壁之战,他所起到的作用无法取代,“若无周郎,岂有三分天下?”
可以说他既是拉开三国序幕的关键人物也是东吴政权的重要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