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易经

命理寻踪 李锦坤 940 字 7天前

总之,《易经》不仅是一本关于预测的经典,更是探索宇宙规律、把握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伟大哲学着作,被誉为“大道之源”。

《连山易》至汉初时已失佚,关于其内容和形式的记载,多源于后人之推测与零星文献的引用。例如,桓谭在《新论》中提到,《连山》的易理与《周易》有所不同,但它的占卜方法仍然以八卦为基础。郑玄的《周礼注》中则强调,《连山》的命名象征山连绵不绝,源于其以艮卦为首的独特排列方式。这种布局可能暗示了一种自然秩序的理念——万物如山川连绵,阴阳气息流转不息。

一些学者认为,《连山》以艮卦为首,是对天地自然规律的一种模拟和总结。艮卦代表山,山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力和无尽的变化,象征万物生长的源头。这一思想与早期中国社会对自然的崇拜息息相关。艮为止,止则静,静则生。《连山》的思想或许在阐释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占筮和哲学思考的理论依据。

尽管《连山》大部分内容已经失传,但其遗留的片段和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尤其是在周代以后的文化发展中,《连山》的阴阳观念、天地秩序和人神关系等思想被逐渐吸收到《周易》和后来的儒道经典之中。学者们推测,《连山》的失传可能与它的内容过于神秘、晦涩有关,或者与汉代统治者统一文化体系、推崇《周易》的政策密切相关。

归藏:坤为首卦的神秘智慧

与《连山》并称的《归藏》,同样是一部充满谜团的古老经典。据《周礼·春官》记载,《归藏》以坤卦为首,坤象征地,寓意大地之德与母性之和。《归藏》的命名,或许源于其强调万物归藏于地、大道藏于无形的哲学思想。

在占筮实践中,《归藏》可能更注重对阴阳和谐的理解,以及事物内在潜力的探究。坤卦为地,地象柔顺厚德,能够承载万物而无所不包。《归藏》的理论或许从这一理念出发,探讨了事物的起源、发展与归宿。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社会秩序有着重要影响,还为后世的道家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据部分学者分析,《归藏》中的许多思想与早期的阴阳五行学说相吻合,尤其是在天地交感、人类命运与自然规律相互关联的解释上。虽然其具体内容已难以复原,但我们可以从与《归藏》相关的其他古籍中窥探其部分思想片段。例如,《山海经》中的地理描述和神话传说可能与《归藏》的地卦思想有关,而先秦道家的“藏道于器”观念则可能深受其影响。

尽管《归藏》和《连山》早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但它们的精神内核却以隐秘的方式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易经》所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连山》和《归藏》的存在,丰富了“三易”的体系,也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哲学与实践的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