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乾凿度》以宇宙生成论的形式详细阐释混沌的位置。从“太易”到“混沌”,是一个从虚无到有形、从混一到分化的过程。而“混沌”则被描述为“一”的状态,即所有物质尚未分离的统一体。此观点深刻影响了宋明理学,奠定了“道”与“气”的宇宙哲学基础。
其他文化中的混沌观
希腊神话
在希腊神话中,“混沌”是宇宙的原初状态。赫西俄德在《神谱》中写道:“万物之先有混沌,之后大地(盖亚)和地狱(塔耳塔洛斯)诞生。”这里的混沌被视为原始的无序空间,随后通过分化诞生了天地和生命。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变形记》中也提到混沌是未分化的“四元素”(以太、空气、泥土、水)的聚合体,由此逐步形成了天空、陆地和万物。
埃及神话
埃及创世神话将混沌视为水的象征。在洪水之上涌现一座山丘,这座山丘便是创世神阿图姆(Atum)的居所或化身。阿图姆从混沌水中创造了空气与水气,之后分化出大地与天空,这与混沌逐渐分化为天地的描述如出一辙。
混沌的象征与多样性解读
混沌不仅是一种宇宙状态,也常被赋予象征意义。在中国古籍《神异经》中,混沌被描述为一种长毛四足的怪兽,“有目而不见,有耳而不闻,行走却无法移动。”它不仅象征未分化的原始状态,也代表对善恶与秩序的反抗。
与此类似,西方文化中的混沌也象征着宇宙初始的无序与神秘。这种象征性赋予混沌哲学和科学思考的价值:它是创造与分化的起点,同时也是秩序与和谐的对立面。
混沌的启示
混沌作为古代时空观与宇宙生成的核心概念,既是哲学思考的源头,也融入了丰富的神话和文化意象。无论是东方的盘古开天,还是西方的卡俄斯,混沌都代表着一种从虚无到有序的过渡。这不仅是对宇宙生成的形而上学思考,也为人类提供了关于秩序、分化与创造的深刻启发。
下一章节: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