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大捷入京

于大明,

无论是朝堂还是民间,抗击清虏,那是政治正确!

就算中间,朝廷有好几次打算和谈,但都是秉承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治方针。

毕竟平定完川陕两地和中原的流寇,大明才能收得上来赋税和粮草,才能把中原的大军调往北方。

当然了,

朝野之中,也一直存在着反战情绪。

不过那都是政治需要,终究是无法成势的。

如今,

若是清虏称臣的捷报传回京师,必将朝野震动,举国欢庆。

但同时,

也存在一个问题。

那就是平虏侯平定了辽东,解决了困扰大明二十五年的边患,面对如此功绩,朝廷又该如何应对呢?

若是不封赏,不仅会寒了平虏侯以及辽东将士们的心,还有损朝廷颜面。

可若是封赏,

他张璟川不仅封了侯还就了藩,再进一步,莫不是该封国公了?

要知道国公在大明的地位可是很高的,而且在封地的权利也是非常之大。

特别是张璟川在辽东就藩以后,一旦被封国公,封地大概率就是辽东。

以辽东如此之大的地域,又处在边关,其政治和战略上的威胁足以让朝廷和崇祯夜不能寐。

而且,

国公在封地,虽也能拥有一定的军事、司法、人事上的自主权,可一旦与就藩的权利相重合,

至少在法理上,更具有合法性。

这对于朝廷而言,已经不能用隐患来形容,而是相当于明目张胆的创造一个藩国出来。

只是说还没有到“国”这个级别,但实际上,远比高丽这样的藩国威胁更大。

但是,

张璟川立下如此不世之功,若不封国公,

其他的,

陈新甲和王德化实在是想不出来。

就在这时,

田府外的街道上锣鼓喧天。

一队身后插着令旗的骑兵在街道上纵马高呼:

“大捷,大捷,平虏侯亲率辽东铁骑,攻破盛京,生擒皇太极!”

“大捷,大捷,清虏自降国格,向平虏侯府称臣!”

“辽东大捷,平虏侯平定辽东,至此,辽东再无大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时间,

街面上,

无论是商贾豪绅,还是平民百姓,在一开始片刻的愣神之后,全都疯狂地欢呼大叫起来。

前阵子还沉浸于清虏寇关的紧张氛围中的京城,

一下子成了欢乐的海洋。

随之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