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也知道这里面并不是说仁宗皇帝真的坚定下去就一定能把新政推行开来,但至少你的态度是应该在的吧?
而说到这里,玉不识也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天幕上的资料从“新政”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等也是列的明白。
【要说古代封建社会,想要成为真正的“青天”,其实还是很难。
范仲淹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接受了仁宗“入相”的邀请,他也确实践行着自己曾经说过的话。但有些时候,并不是真的说了、做了,就能实现的。
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富国强兵。范仲淹和富弼等的改革措施包括“明渚指”、“抑侥幸”、“精贡”等,中心思想是裁掉不称职的官员,裁掉冗员,精简机构是改革的核心内容。
但是我们现在来看,范仲淹整顿官僚机构的六项措施只是微小的改革,至于其他四项诸如“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摇役”,更谈不上彻底的改革,其中“修武备”更是因为众多大臣的反对而取消。
至于剩下的事项,因为范仲淹他们的主张和推行的改革“太猛”、“更张无渐”、“大规模”,有着改革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罢免官员安置不到位,农民在新政中没有立竿见影的效益等弊端,实施也并没有到位。加上各方利益被触动,反对之声也是越来越高。
多方因素交杂之下,“新政”被叫停了、也就是失败了。】
“这个庆历新政虽然于国有利,但是朝堂上下,人心不齐。既有保守派因为害怕失去权柄而极力阻拦,也有仁宗帝心难定,此等情形下,纵然新政成绩颇佳,也是难持久啊!”
这样类似的感叹并不少,其实范仲淹想要革新的想法并不能说不好,只是他推行的方法不够好。
他们也看到了资料中提到的那些内容,自家篱笆都没有扎牢、漏洞颇多,加上外界的攻击猛烈,这次新政的失败也算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