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金印紫绶的绘卷23-诸葛亮篇

只见他紧紧握住诸葛亮的手,眼中满是倔强:“相父一生为国为民,立下赫赫功劳,若连这点敬意都不许臣民表达,孩儿于心何忍。”

诸葛亮轻叹了口气。

虽然现在谈这个话题显得很是怪异,但诸葛亮还是想要再劝上几分。

刘禅却是已经不想听了,不要说诸葛亮劝他不要为自己修祠立庙了,他现在连诸葛亮病逝都不愿意面对。

其实诸葛亮率先谈起这个话题,一是想要明确自己的要求,立庙真的没必要,一切从简即可,二也是不想刘禅听到玉不识那几句评价。

在他的心里,刘禅虽然有些笨拙,但他做事还是很认真的、也爱德下士,或许有一天,刘禅能够成长为真正的君王。

但其他人可不像诸葛亮有滤镜。

他们是承认诸葛亮的地位,但对于刘禅,他也一直多以负面的形象出现——怯懦、决策力薄弱,缺乏君主应有的果敢和才干。更是有人认为他是“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

不过玉不识对于刘禅也是一带而过,重点依旧在诸葛亮身上。

【诸葛亮的死,对于当时的蜀汉是极大的打击,对于后世的我们,更是莫大的遗憾。

哪怕到了现在,丞相的影响也是不必多说的。

一如蜀国都灭了那么多年了,但西南的佤族依然遵守着诸葛阿公的盟约,守护着边疆;

一如现在的大家纷纷在丞相墓前供奉上的来自长安的土;

一如当时成都修路,在昭烈庙经过与否争执不下,最后只是因为武侯祠在里面而选择绕道;

一如从成都到西安的高铁票价一直是263元——六百多公里的路,我们现在短短三个小时的车程,但丞相却走了整整一生,最后仍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