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甘薯之父”

【陈振龙,约是嘉靖二十二年生人,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青桥村人,他上世业儒,自幼吟读诗书,年未二十中秀才,后乡试不第,加之厌倦科举,后弃儒从商,移家于闽县南台达道铺,并随众商人赴吕宋岛,即今菲律宾经商。

振龙见当地朱薯遍野,并了解到此薯耐旱、,生熟皆可食。在吕宋,他见当地种有朱薯,耐旱易活,且高产、适应性强,生熟都可食,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遂学习种植法,出资购买薯种,于明万历二十一年五月,密携薯藤,不顾当时西班牙政府不许朱薯出口的禁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避过出境检查,经七昼夜航行回到福州,渡海带回福州培植,一开始他是在自己住宅附近纱帽池边隙地试种。】

陈振龙一开始还有些不确定,毕竟天下之大,有同名同姓之人也是正常的,只是因为名字是和红薯一起出现的,所以他也抱了一丝希望。

现在听到后面,他眼睛是越来越亮。

天幕说的,可不就是他嘛!

附近有些消息灵通的,又住得近的,也赶了过来。

“陈小子,这天女说的是你吧?那甘薯还有没有啊?我也想种一点!”

此起彼伏的声音笼罩了他,他只是满脸笑意,一一应下,并没有一点因他们前后态度不同而产生什么不好的情绪。

这是能活命的东西,他本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才从吕宋带回来甘薯的,他又怎么会不答应呢?

乡亲们想要种植,他只会更高兴。

只是接下来的信息让他收敛了笑意,和接到消息赶过来的官家人对上了视线。

【是年,闽中大旱,五谷少收。陈振龙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从吕宋带回来的朱薯,于是他促其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上书,申报吕宋的朱薯可以救荒。

金学曾也没有敷衍了事,而是认真对待、应允进行试种,只等收成后呈验情况如何。

结果也很喜人,当年的试种很成功,金学曾闻讯也是大喜,于次年传令遍植,这红薯的出现可以说解决了闽人缺粮问题。当时的闽人都很感激金学曾推广朱薯之德,于是将朱薯改称金薯,也因其由外国引进,又称番薯。

陈振龙后代不忘其志,一直走在推广者红薯的前列,慢慢的传种到浙江、山东、台湾等地,成为华夏粮食作物的一个重要品种。

陈振龙,也因此被称为“甘薯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