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识手一划,天幕上的画面随着她眼前的屏幕变化,杨慎的《临江仙》换成了苏轼的《临江仙》。
配图是月光清凉如水,一位倚杖而立的白衣人面对着江水滔滔,静默出神。
天幕上水墨纵横,扑面而来的旷达和恬淡,但是谁也不知道苏轼当时面对着滔滔江水,想些了什么,他只留下了这首词作。
【这首词苏轼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苏轼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等到归家之时几近夜半三更,家童早已鼾声如雷,他反复敲门也没有应答。寻常人似乎已经开始生气了,但苏轼是怎么做的呢?他“倚杖听江声”,他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这个时候苏轼又在想什么?下阕的内容,是他听着江声酒醒后的思绪: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大概得一直等到夜深风静,水波不兴吧。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那么苏轼为什么会有这样“乘坐扁舟,归隐江湖”的想法呢?
宋神宗元丰五年,也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在元丰三年来到了黄州,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他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愤懑而痛苦的。
他几经挫折,受尽冤屈,自觉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那么他有着躲开名利场、退隐江湖的想法,似乎也挺正常。】
随着玉不识的讲解,天幕随之放出“乌台诗案”的前因后果。
【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
布衣芒履,出入于阡陌之上;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
他在山河辽阔中寻求着与自己、与万事万物的和解之道。】
【而且他也确实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