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不可救药的浪漫

李世民看着苏轼半是失意半是洒脱的人生,也不禁叹息一声。

<诗家名人>这十期看下来,他有所感,也有无动于衷。

也许就是国家的不幸和难事,才造就了诗家笔下的不朽诗篇。

从李白气势恢宏的诗篇,到杜甫笔下的苦难,还有孟浩然的山水自然画像、王维诗中的禅意,贾岛的刻苦、刘禹锡的豁达,加上白居易情情切切的长诗,李贺光怪陆离的诗中世界,最后是苏轼的名篇。他一一看来,既是欣喜,也是感怀不已。

李世民目光悠远,仿佛透过时光看到了这些诗人的一生。他想起自己的一生,戎马征战,其中的艰辛与困苦,又何尝不是一首壮丽的史诗。

世间万物,认知因人而异吗?也不知道后世人是如何看他的。

【最后的最后,获赦北还的苏轼,一路从海南经过南昌、当涂、金陵,五月抵达真州,六月经过润州准备到曾经购买房产的常州居住。《自题金山画像》就是苏轼在真州游金山龙游寺时,见到画家李公麟所作自己画像而写。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在诗中以自嘲的口吻,抒写了自己平生到处漂泊,却毫无建树功业的窘状,现在已至暮年,他抚今追昔,悲凉之余又有平静,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时的苏轼,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前两句,他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骨髓的浩瀚之气,也有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叹息。末两句,他又语带诙谐,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

【可以说,苏轼自我解脱的能力向来是惊人的。只是短短两个月后,他就离开了这处处留恋的世间,再也不能“日啖荔枝三百颗”了。

失意也罢,坎坷也罢,苏轼丝毫不减豪放本色,真是不可救药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