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海城的百姓们挺身而出。他们不再是战争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为联军战士们运送弹药,那沉重的弹药箱在他们的肩膀上,是责任,是希望。抢救伤员,他们用温柔的双手和坚定的眼神,给予伤员们生存的勇气。修补工事,他们用粗糙的双手和坚强的意志,筑起一道道新的防线。
妇女们为战士们做饭、烧水,那袅袅的炊烟和滚烫的热水,是温暖,是关爱。照顾他们的生活,让战士们在战斗之余能感受到一丝家的温馨。孩子们则帮忙传递情报、运送物资,他们幼小的身影在战火中穿梭,是未来,是希望的种子。老人们则用自己的经验为战士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的智慧和关怀,是战士们心中的明灯。
百姓们的支持让联军战士们深受感动,也让他们更加坚定了坚守海城的决心。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睛,那一张张坚定的面孔,成为了战士们心中最强大的力量。
冯三航看着百姓们忙碌的身影,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这场战争不仅仅是联军战士们的战斗,更是全体海城人民的战斗。每一个人都在为了家园,为了尊严,为了未来而战斗。只有军民团结一心,才能在这艰难的危局中找到一线生机。
于是,他决定发动一次全民参与的保卫战,充分利用海城的地形和百姓的力量,与日军展开一场持久的周旋。
冯三航组织百姓们在城内设置了大量的陷阱和障碍物,如挖掘壕沟、埋设地雷、设置路障等。那一条条深深的壕沟,仿佛是大地的伤口,等待着敌人的跌入。每一颗地雷,都是一个致命的陷阱,随时准备给敌人以致命的一击。
使日军在进城后难以顺利推进,他们的脚步被阻碍,他们的进攻被拖延。同时,他将联军战士们分成多个小分队,与百姓们混合编组,分布在城内的各个角落。
采用游击战术,对日军进行袭扰和打击。当日军进入城内后,他们就会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遭到联军和百姓的攻击,防不胜防。
在一次日军的进攻中,一队日军士兵沿着街道向前推进,他们的脚步声在寂静的街道上回响,充满了狂妄和自信。突然脚下的地面塌陷,他们掉进了联军和百姓事先挖掘的陷阱之中。
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周围就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和手榴弹爆炸声,那是复仇的火焰在燃烧。这队日军瞬间被消灭殆尽,他们的尸体倒在陷阱中,成为了侵略者的耻辱。
还有一次,日军的一辆装甲车在行驶过程中被联军埋设的地雷炸毁,那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装甲车的残骸冒着黑烟。失去了行动能力,随后联军战士们迅速冲上去,用燃烧瓶将装甲车点燃,车内的日军士兵被活活烧死。
那凄厉的惨叫声在空气中回荡,是侵略者应得的下场。
就这样,凭借着军民的团结协作和顽强抵抗,海城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坚守了下来。日军虽然多次攻入城内,但始终无法完全占领海城,他们的进攻也逐渐陷入了僵局。
然而,冯三航也清楚地知道,这样的坚守只是暂时的。如果想要彻底摆脱困境,就必须寻找机会,对日军进行主动出击,打破日军的包围和封锁。于是,他开始积极谋划着一次反击行动。
在对日军的兵力部署和行动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侦察和分析后,冯三航发现日军的后方补给线存在着一个薄弱环节。那是敌人的命脉,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日军的大量物资和弹药都通过一条铁路线进行运输,如果能够切断这条铁路线,就能够有效地削弱日军的战斗力,为联军创造反击的机会。
冯三航立即组织了一支由联军战士和熟悉铁路线的百姓组成的破坏队,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怀揣着胜利的希望。准备对日军的铁路线进行袭击。
破坏队成员们携带了炸药、工具等装备,趁着夜色,悄悄地向日军的铁路线靠近。他们的脚步轻盈而坚定,心跳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