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去做,我给你兜底!”刘启重重说道。
被这家伙这一番畅想说的,搞得他都有些心潮澎湃了。
徐老二起身长揖一礼,沉声应了一声喏。
“对了,提起这件事,我忽然想起一些东西来。”刘启忽然说道,“去拿笔墨。”
“喏。”徐老二应了一声,轻提袍袖快步走进了房间。
过了没一会儿,便左手捧着笔墨纸,右手抓着一块巴掌大小的砚台走了出来。
马营在刘启的面前支好了案几,又跟徐老二一起将纸张铺平在了案上。
刘启认真的回忆了一下,便笔走龙蛇。
很快一架步犁的草图就在纸上呈现了出来。
这是刘启按照自己小时候扛过的犁画出来的。
只是他是北方人,这种人随犁走的步犁在旱地的效率肯定比现在耕作方式要先进无数。
但他并不知道这个东西在南方这种水田到底适不适用,还得试过才知道。
在机械化普及之前,差不多刚好就是刘启小时候这个时间段,他的家乡普遍运用的就是这种耕作方式,沤肥、步犁翻地、耕种、收割、再翻地,这是一整套的流程。
在当时,正常的家庭都耕种有三、四十亩地左右的规模,捎带手的还能搞一搞养殖,以及趁着农闲时候出去搞点儿小副业。这个现状是当时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刘启上中学前后,机械化开始普及之后,土地才开始有了大规模流转的情况。
照着自己小时候的样子,给现在的农业筹备农具,虽然南北地域不同,但刘启觉着多多少少肯定会比现在的耕作方式要先前。
先不说其他的,起码铁的农具,肯定就比木制的要好用无数倍。
“主公,这是犁?”徐老二有些惊讶的问道。
刘启点了点头,“一种步犁,上面套的是铁制的铧,也可以整片都用铁制,这个分情况而定,你到时候亲自下地看看哪个更有效率就用哪一种。”
这种步犁的学名到底叫什么,其实刘启都不知道,但他知道这玩意怎么用的,又有那些零件。
小时候耕种过的经历,让他对这些隔三岔五就要摸一回的农具真是熟的不能再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