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昶瞧后,并不是特别满意,因而,他自己带头题了一句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来,定太祖常威灭掉后蜀后,这种在桃符上题字的玩法也流传下来。
大定重文轻武,在这种国策驱使下,文化氛围格外浓郁,体现在桃符文化上,就是其表现形式种类格外丰富。
大定的桃符,在形态上包括桃弧、桃苑、桃梗(桃枝)、桃人、桃印等不同样式,按内容分类桃符又包括写对联、画虎、画鸡、画门神等。
太宗时,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京师风俗,新年必换春联,宦商土庶,无不以朱笺贴门,焕然一新。
如果说,一开始春联是由皇帝自上而下推动的风俗变革,那在此之后,民间对于这种春节习俗的喜爱,便是真真切切发自内心了。
本朝造纸术发明,纸张质量远胜往朝,且价格亲民,寻常百姓也能购买数张请人写上吉祥如意的对联张贴,春联因而盛行开来。
嗯,虽然大定文化繁荣,但大多数百姓仍是目不识丁的。读书成本太过高昂,委实负担不起。每到春节期间,有个行业便很是吃香——“代写”。
为了生存,书生们挤破脑袋也要往“体制”的彀中钻,明明知道是套也要抢着被套,仿佛除了“编制”谋生这条路外,没有路了。好在天生我材必有用,书生们很快就在夹缝中闯出一条路来。舞动笔杆子的“代写书信”这门生意应运而生了。
一开始,代写的只是书信,后来抢生意的人越来越多,不得不开辟其他几条业务线。范围由书信发展到情书、诉讼、契约等,代写先生就有了红娘和民间讼师的角色。可说是爱情的天使,一封封情书挑动着情人的心,亦可说是律师的鼻祖,替打官司的人出谋划策,也可说是调解员的化身,帮助有隔阂的人调和关系。四川一带甚至把代写师称为“箍桶匠”,意思一目了然。
稍微大点的县城里,经常可见这么一个画面——
一位身着洗的发白的儒衫的老者,摆个小摊儿,小摊边竖起一只竹竿,上方挂一旗幡,有“代写书信”字样。路边门前一个石板上,或者是一张破旧不堪的小桌,外加一张板凳,石板上或桌子上铺着一叠质量不等的草纸,一支细长的狼毛笔,平平的砚台里,承着稀泥一样的墨汁,先生薄服飘飘,端端正正地坐在板凳上,长发有点乱,不时落在眼角,看到行人猛地眨一下,然后打量着那些神秘兮兮的行人。
代写书信时,老头儿手拿毛笔,旁边坐着一位乡村打扮的妇女在口述,老头儿就按她说的意思写成书信,或对儿女,或对丈夫,或对父母……老头写完后还照信念一遍,要求者满意了就算完成了。事毕,妇女掏出钱来交给老头。
代笔方式分两种,一种是客人具备口头表达能力,由他们口述,代笔者一句不误地照录;另一种客户基本不具备准确叙事能力,他们唠叨出想要传达的意思,组织文字全凭代写书信的“捉刀”。代写书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