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筹集军费,黄潜善想了两招——征税和认捐。
各个朝代都依靠对人民征收赋税,来维持国家的发展,对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定也不例外。
大定税收延续了昌楚的税收制度——两税制,收税的方式主要采用的是场务制,场务为两个不同的场所,一个是官府货物的收税场所,称为场;而务就是政府收取百姓税收的地方。为此大定的统治者开创了一种极为简单粗暴的收税方式——桥头税。
桥头税,顾名思义收税的“务”便是在桥头和桥尾,要求每一位过桥的百姓都要缴纳税赋。
在桥头桥尾设置收税点,覆盖度广,极大减少了要挨家挨户收税的成本,减少了收税所需要的人力,经济实惠。另外十分的方便快捷,每一个上桥的人都要验明“税身”,只要未缴税的人,一律不得过桥,这很好的制约了一部分想偷税漏税百姓的念头,只要你有了章,你和你所携带的东西就可以过桥,只要你没有,就要将你的东西强制扣押,每一个过桥的人都不敢不交税。桥头税为政府直接节省了一大笔开销!每一位在桥头征收税赋的官兵,他的职责不仅仅收税,还要检查货物替代了商品检测员,查验人数防止人口偷流,更要维护桥边的治安直接减少了城市管理费用,收税人员还能帮忙或者帮忙监督一些街道打扫的工作。
大定独树一帜的税收方式与制度确实让百姓更加容易接受国家征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让“税赋制度”这一立国之本更加的稳固。
可,仍是国库空空。
钱去哪了?这得问问蔡京、朱勔之流以及当今皇帝。
黄潜善能做的无非是变本加厉的寅吃卯粮,提前征收三年后的税,再打着为国出力的旗号将税额上调一、两成。至于继任者的头痛以及税户的抵触反弹,那就不是他需要担忧的。
另外,便是认捐。
认捐有各种明目,有的是自愿的,比如王公大臣捐钱捐物之类,还有对卖买富户进行摊派之后再给个名誉官衔,最后还有直接标名挂号的售卖实权官职的,这些都有。
卖官弼爵?不存在的,都是为了国朝,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方为大定好子民。
还别说,让黄潜善这般一操作,东拼西凑的居然集齐了第一批粮草物资,狠狠地在皇帝根前露了一回脸。
大军集结,剑指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