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却是顾自言说:“前些日子遇见一位老妇,早前随着儿子从南京来了汴京,这二年儿子去世,家中只剩一老婆子服侍左右,很是凄苦。我且以此为题作词,算是抛砖引玉哈……”
一口饮尽杯中酒,她曼声吟道:“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这是一言不合就作词呀,果然不负“千古第一才女”之名。只是这阕词不应该是她晚年伤今追昔之作么?咳,冯过庆幸自己酒没喝多,否则说不定会当即发声询问了。他不敢让自己喝醉,也正是怕酒后失言。毕竟,魂穿这回事太玄幻,也太惊人。
词自是没得说的,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那个时空南宋词人刘辰翁便直言:“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这会儿,她托老妇人之名为其发声,似乎并无不妥。天才的世界鲜有人懂,如冯过,不就是妖孽般的存在嘛,有他这么活生生的例子摆在这,李清照的这阕《永遇乐》似乎也不难接受。
席中人看看李清照,又看看冯过,这二位同龄人,文采斐然,叫人仰望。若是他们在一起……啊呸,正主资南嘉就好整以暇的坐在这呢,李清照能委身于他人做妾室?这让老李家的脸面往哪里搁?
门当户对很重要,恋爱自由那是不可能的,婚姻不是简单的请客吃饭,牵涉到方方面面,否则便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只是,怪可惜的。
上元词向来写的人很多,当今圣上便写过一阕《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节皇后》:
无言哽噎。看灯记得年时节。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
今年华市灯罗列。好灯争奈人心别。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
嗯,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皇帝痛失刘贵妃的悲怆之情。
常佶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多愁善感、颇有艺术修养的风流才子。他与刘贵妃的爱情和昌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属于同一类型。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音调低沉哀伤,读来真切感人。
而最有名的上元词还得是欧阳文叔写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语言平淡,意味隽永,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和苦痛体验,体现了真实、朴素与美的统一。语短情长,形象生动,又适于记诵,因此流传很广。
李清照的这阕《永遇乐》固然不如,却也不失为好词。
“冯师弟,到你了。”李清照飞快地收拾起忧戚,手指点点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