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看这些评价,文人至斯,死而无憾矣。
他一生中写过许多文章,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有两篇是在贵州所作。一篇是千古不磨的《瘗旅文》,激情所致,一气呵成,哀吏目客死他乡的悲凉,叹自己落魄龙场之不幸,抒发忧郁愤懑之情怀,如哭如诉,句句是泪,字字是血,读后莫不黯然垂泪。另一篇是《象祠记》,这是受贵州宣慰司宣慰使安贵荣之托而写的,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
他在高中二甲第六名后进入大明官员队伍后,正是慷慨激昂、满腔热血欲大展宏图的年龄,殿试时所写的八股文便是《志士仁人》。
此文被后世编为某些高中的语文课本。八股文也是一种文学题裁,高手写出来,自然有大家风范。
这不巧了么不是,此次的四书题便是《志士仁人》,妥了,齐活。原本心下还多少有些忐忑,有王大拿在,万事大吉。心中有底,冯过可安心休息了。回笼觉很重要的好不好,少年人不能缺少睡眠,不利于身体发育嘛。
这一觉睡的忒香,直到午时方醒,可算是睡饱了。
娴熟的生火,煮好膳食,将就着吃呗,要求别那么高。
他算是点满了生活技能的,这不,整排号舍乌烟瘴气,那叫一个热闹——没辄,即便是生火发炉子便难倒了一大批举人老爷,鼓捣许久愣是只见浓烟滚滚不见火苗窜出,呛的咳嗽连连,还化了个大花妆,一狠心一跺脚,唯有冷水泡窝头。饿一两天也出不了大问题嘛,熬一熬就过去了。
别质疑此事真伪,需知道读书人是不事生产的,怎可能伺弄锅碗瓢盆?
读书人大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会“寒窗苦读”。他们要整日读书,所以既不会种地,也不会做工,很多事情都不会做,以至于被人笑称“手无缚鸡之力”。
试想一下,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就不事劳作,不干农活,整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读书上,那么他的家庭何以为继?假设就算他的家人都省吃俭用供他一人读书那也十分困难。
小主,
贫穷始终是读书最大的困难之一,没有好的家庭条件是很难让读书人安心坐下来读书的,一边饭都吃不饱,一边还要盘算着今晚的油灯还能支撑多久,要不要凿壁偷个光。所以能好好读书的人,都是祖上几代人积攒下来的积蓄使他成为了一个只用出租土地就能获得财富的小地主,然后才能买的起书和笔墨纸砚等价格昂贵的学习用品。
知识是一种特别的财富,但掌握知识的是少部分人,是社会的统治阶级,而知识又似乎象征着通往更高阶层的钥匙,所以统治者们不会轻易让知识流入底层,一边采用愚民政策一边筛选人才化为己用,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在这种刻意的对知识所有权的把控下,读书人获取知识变得尤为困难,要么自己天资聪颖,悟性极佳,能够无师自通。要么运气好被有名的先生挑中成为弟子,传授一些别人很难学到的东西。否则,和那些出身世家名门或者商贾巨富的读书人相比,寒门子弟能有机会脱颖而出?
头悬梁锥刺股能成功已经是很美好的故事,很多读书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着无力的挣扎,到头来耗光了积蓄,成为了穷困潦倒却又骄傲于自己读书人身份的酸腐书生。如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