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兵火自焚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605 字 9天前

这小子……在想什么呢,她嗔恚地瞪了他一眼,似是无声的警告,但落在他眼中,却是具有别样风情。

他很自然的微微笑了笑,当作回应。

天可怜见,他的心理年龄可是比她还大的,要以晚辈自居,属实有些难为他了。这就像他面对资南嘉方兰芝,不自觉地就会把她们当未成年少女看待。咳,“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可不是闹着玩的。虽然他已极力隐藏这种下意识的情绪,但总难免会偶尔流露出来,挺郁闷的不是?

得知方兰芝在饶一切安好,邵氏轻轻叹息一声,眉宇间的郁结稍结。

冯过亦是心下暗叹,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个时空的女性是悲哀的,生于豪门贵族大多沦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生于寒门庶族则成了传宗接代的生育机器。

翻找先秦时期的史书来看,里面对妇女的记载堪称寥若晨星。到了秦汉之际,不管是《史记》还是《汉书》也都没有关于妇女的篇章,直到西汉的文学家刘向的《列女传》的编纂,才算有了一本介绍中国古代妇女事迹的传记性史书。

小主,

到了东汉,班昭的《女诫》开始规定妇女的“三从四德”,把女子置于男性附属的位置上,认为女子只需守节,无需才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理念也开始变成了后来的枷锁。作为班固的妹妹,班昭本来受到重用被命替其兄续完《汉书》,可以算是才女的最高成就之一了,没想到她却如此作贱女性,也成了一千多年来女性被严格束缚的始作俑者。

《后汉书》里范晔沿用《列女传》,正式把女性史纳入正史的记载中,是史学的一大开创之举,后世也沿用不改。其记载的女性也多是才行高秀者,不在乎是不是嫁了好几个人、是不是操守了得。比如蔡文姬虽然多次改嫁,被后世谩骂“大义不道”,但以当时的开放风气,凭其“博学有才辨,又妙于音律”,就足以列传。

可是《列女传》到大昌就变了味,只保留体裁,被更名为“烈女传”。究其原因,昌代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把汉代成书的《礼记》奉为经书,特别强调忠孝节义。又有宋若华着《女伦语》,“清则身洁,贞则身荣”,对一颦一笑都有条条框框的规定。还有长孙皇后之《女则》、陈邈妻郑氏之《女孝经》,这些文书成了大部分女性的读物,荼毒甚广,对当时女性言行造成很大影响。《列女传》中记载的仁智女性也被昌代史家强烈抨击,认为蔡文姬这类才华出众但再嫁之辈不配入传。

本朝是封建专制集权的顶峰,妇女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饱受多重压迫,“贞节礼义”成了一座压在所有女性头上的大山,这种社会下自残自杀的烈女不胜枚举。

比如夫死殉节、甚至为未婚夫殉节的,“张氏,秀水人。持服三年,不踰阃,不茹荤,服阙,即绝饮食,父母强谕之,终不食,旬日而卒,年二十,舅姑迎柩合葬焉”,为一个陌生人守节自尽,在现在看来既费解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