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诗魔”和“诗王”之称,白乐天实至名归。
而诗歌诗歌,原本就是唱出来的。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就是说古时候葛天氏的音乐,就是三人拖着牛尾巴,扭扭臀弹弹腿唱着八阕歌,以此来向上天行贿。
后来的《诗经》更是和乐的关系密切,诗三百皆有曲调,正所谓”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墨子·公孟》,意思就是说《诗经》里的每一首诗都可以用乐器演奏、歌唱和跳舞。
这个时空的大昌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在昌代近体诗形成,歌唱的成分减少专为书面化。而在古诗中仍有乐府诗和歌行体,诗歌依旧和音乐有联系。事实上大昌的诗歌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伶人传唱传播的。
词调音乐则是秦楚最具时代特色的音乐载体,主要由两种形式:一是依旧曲调填词,一是自度曲(创作新曲调)。
散曲正是大定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是比较相近的,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
总而言之,所谓诗词歌赋,皆而咏而唱之。
至于这个时空的白乐天,却非那个“诗王”了,虽也作诗,但在诗坛的地位并不高,反而是在仕途的成就斐然,左赞善大夫(正五品上)、忠州刺史(正四品下)、上柱国(正二品)、太子宾客(正三品)、河南尹(从三品)、太子少傅(从二品)、刑部尚书(正三品)……其死后,昌宣宗还亲自写诗哀悼,并赠尚书右仆射(从二品)官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冯过抛出这首《琵琶行》,原还想着可借名“白香山”,算是“还君明珠”,但纯属多此一举,还安安静静的做个文字搬运工得了。
至于董小宛的唱功与琴技,他更是放心的很,毕竟见过她的表演,“专业能力”强大的令人惊叹折服,演绎《琵琶行》应该问题不大。
果然,她没让他失望,甚至远超期望。
歌声与琴声完美契合,在高潮处高亢激昂,似要冲破天际,尤其唱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一句时,最后一个音陡然再拔高一个八度,听者浑身毛孔舒张,鸡皮疙瘩尽起。
“海豚音哪……”冯过喃喃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