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二百多生员又分了八个班,廪膳生一个班,名“里仁”;增广生三个班,名“求索”、“敏学”、“知新”;附生四个班,名“乐知”、“厚德”、“三省”、“躬行”。
自昌以来,校制多有改革。
如昌中期在太学实行“三舍制”,分诸生为外舍、内舍、上舍。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
朝廷每年派官员到太学出题考试外舍生一次,称为“公试”。公试成绩列第一、第二等并获得校定者,可升入内舍。内舍生每月考核行艺,每季进行“季选”,每年给予三十名积分最多的内舍生“校定”,分为“优”、“平”两等。
朝廷每两年派官员到太学为内舍生举行一次“公试”,合格者亦分为“优”、“平”两等。如果公试优等、校定亦获优等者,即可升为“上舍上等”,立即释褐授官,称之为“两优释褐”。
如果公试成绩与校定一优一平者,即可升为“上舍中等”,继续学习,待科举考试时,免解试及省试,直赴殿试。
如果公试成绩和校定均为平等或一优一否者,即可升为“上舍下等”,继续学习,待科举考试时,免解试,直赴省试。
这种学校体制,虽然后来有所变化,但基本趋势确定下来。这种制度等于是赋予学校部分的取士权,至少是给太学生们更多的取中机会,因为除了学校的考试外,太学生还可以跟其他人一样,参加正常的科举考试。
昌代的改革,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制度,演变到楚定,就变成了所有官学学生,事实上都成为科举台阶上的第一个等级,进学就中了秀才,等于是科举的第一个台阶上的人了,学校和选举彻底融合到了一起。
到了秦楚时期,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俗称秀才,亦称诸生。生员常受本地教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及学正监督考核。生员的名目分廪膳生、增广生、附生,初入学为附学生员,廪、增有定额,据岁考、科试成绩递补。
大定立国后,则诏定院试便按廪生、增生、附生三榜录取生员,入府学后分三等各自为班。但有季选公试,以为考证,廪生末等五人降为增生,增生末等二十人降为附生,附生则需缴纳“充银”以为学资。这就类似于“末位淘汰制”了。至于那些在外游学的生员,要么是成绩优等经教授特批,要么是滥竽充数的附生,每年缴纳不菲的充银后,府学也乐得放任自由,反正这些人有自知之明,并不打算参加乡试。
对于冯过而言,府学简直就是在家门口啊,奈何不允许走读,除了旬休和节假日,生员必须住宿在府学。不过,府学傍山依水,环境幽美,确是读书明理、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更何况,其中还有诸位好友同窗求学,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正好共把诗书苦读,先名着后史记,诗经三零五,也称诗三百。先上风雅颂,随后赋比兴。不亦乐乎?
日子悠悠,转眼便进入冬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