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斗笠翁”根本不是“翁”,四十多岁的模样,清癯的面容上带着淡淡的忧郁,眼神略略空洞,仿似大彻大悟后的超脱,但何尝不是阅尽沧桑后的无欲无求?其实,细看之下,此“翁”五官棱角分明,虽然胡子拉碴,但仍难掩那份隽逸。身上套的灰色道袍浆洗的发白,也不会给人不修边幅感。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左颊那道伤疤,约有两寸长,从唇角直至眉角,端的是触目惊心。
眼见着对方推门而入,冯过与沈致信面面相觑,心下狐疑不定,莫非此人并非道号“灵云子”的“稼轩先生”?
好在那人进屋后,轻轻抛下一句:“进来吧。”
“白石观”委实名不副实,内里极为狭仄,且隔出两间,里间大概是卧室,外间只一张小几,两条矮凳,摆设简单到了极致,完全瞧不出丁点道观的影子。
那人走到屋角水缸处,拿起木瓢舀了瓢水,咕噜咕噜灌下,极是舒爽。灵山泉水清甜,山间居民皆以竹筒将泉水接引到自家,也算是充分利用资源了。
“家中简陋,无茶有水,且自饮去。”
冯过倒是从善如流,一瓢清泉入喉,煞是爽利。
那人见冯过举止从容,浑身上下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气度,与拘谨的沈致信对比鲜明,不免对这少年生了几分赞许:“是清溪先生让你们来的吧。”
冯过心下再无疑惑,从袖兜中取出资哲写的书信:“这是资先生给您的信。”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自化、应物变化所谓大道无为、以雌守雄、刚柔并济也。且古籍亦有“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之说,自老子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着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庄学派外,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彭蒙田骈慎到派、老子学派和宋尹学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昌之佛教思想、楚之佛儒思想均处“伟大时期”,但其间道家实力却压倒二教。
凡此种种,足以证明道家在常定王朝的地位,时人尊道、供奉三清也正是顺应大势。
当然,眼前这位道士虽然自号“灵云子”,可除了身上那件不像道袍的道袍勉强可以佐证身份外,实在是看不出哪里像道士了。嗯,草庐悬挂的那块竹匾倒是写了“白石观”三字,笔法自然,很是有些清静无为的意境。
冯过素来不信佛道,尊重此人却是因为对方是自家先生的好友,更是“稼轩先生”。
若是猜测无误的话,眼前此人应是那位大人物,理应受世人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