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的士气,一时间跌到谷底,明军的士兵不断有人倒在血泊中,骑兵也开始后撤溃散。
不过,很快明朝的火枪手就站在城墙上面,不断开枪射击。
明军刀牌手步兵们则不断推搡着盾牌,举起盾牌顶在最前面,更是抵挡住城下金兵的箭矢,好为己方的火枪手掩护。
金兵们则依托盾牌阻挡明军的弓箭,然后迅速向城墙靠拢。
骑兵则全部往明军骑兵扑去,想要缠住明军骑兵的进攻。
这种方法果然奏效了,很快就有一部分金兵顺利突破了明军骑兵的反击,直接杀到了城墙之下。
“快!就是这个时候,给我攻城!”后方在观察战场情况的皇太极,当即兴奋地高声命令道。
于是,一群群金军开始向城墙靠拢。
特别是莽古尔泰,他作为金军这次行动的统帅,更是亲自率兵上阵,带着攻城士兵一路往遵化城冲杀而去。
城头上的明军不断射出羽箭,不断有金兵倒在地上,但是却挡不住金兵的脚步。
遵化城始建于唐朝,在一开始的时候,它只是一座土筑之城。当时,因与北方契丹、突厥等少数民族战争的需要,唐政府在这里设了一处养马监。通过购买和饲养等方法,来满足作战时骑兵对于马匹的需求。历经五代、宋、元等各个朝代,遵化城仍为土筑。
五代后唐时,这里建县,称遵化,但是城池仍为土筑。
明王朝建立后,由于作战的需要,遵化成为对蒙古各部落作战的前线。明朝廷修筑了一条从甘肃到辽东的长城,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军事入侵。由于遵化县的军事地位日趋重要,所以明王朝就对遵化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治。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入侵,指挥史周宝对遵化城加以扩建,将城市向西扩大,并把城墙用砖石进行包砌加固。明中期以后,蒙古鞑靼部势力强大,对明王朝的统治构成了较大的威胁,明世宗嘉靖年间,甚至发生了蒙古鞑靼部劫掠北京城的“庚寅之变”。
这次事变,给明朝廷以极大的震动。为了加强遵化城的防御能力,顺天巡抚、都御史孟春重修城池,增建东南城楼。明万历九年,总理蓟镇练兵事务的戚继光,用他从浙江带来的主客兵,将整个遵化城进行拆除并重新设计修建。重建后的遵化城,形状如同古人头上戴的幞头,所以也被称为幞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根据记载,遵化城城周长1251丈,合计约6华里有余。城基厚度30尺,高3丈6尺,城墙上有垛口1341个。东西南北四面各有城门一座,城门外有护城河,河深2丈,宽3丈。
遵化城以大悲阁为中心,向四面延伸为四街。城正中心位置建有大悲阁一座,阁北中心线上建钟鼓楼一座。城上四角各有角楼一座。北门西侧城上建玄帝庙一座。除四门外,北门西侧和南门西侧各设水门一座,除用于防御之外,还可以保证城内水道的流通。由阁向南至南门即时薰门为南街;阁向北至拱极门即北门为北街;阁向东至镇海门即东门为东街;阁向西至戴京门即西门为西街。
此次皇太极率部突袭的方向,正是北门。
由于此时的天气,北门西侧水门早已经冻结,皇太极要攻入城内,不能按照寻常的办法可以从水路偷偷攻入,也就只剩下强攻城墙的办法。
如今护城河冻结,护城左右早已经形同虚设,金军一路冲锋,直接开始就用数十具云梯开始攀登城墙。
“杀啊!”莽古尔泰大喝一声,提着刀亲自率队攀登云梯向城上杀去。
金兵们见状,纷纷紧随莽古尔泰,从各处云梯向城墙逼近。
终于,莽古尔泰冲到了城墙上,然后,他率先跳上城墙,挥动刀剑劈砍着明军。
“杀啊——“明军的火枪兵开始瞄准莽古尔泰,扣动扳机,“砰砰“一轮齐射,莽古尔泰的左肩就挨了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