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李浩对于农事的熟悉,竟然也认为去安南引进优良稻种,从而改良出适合大宋的优良品种,让大宋粮食的产量能够大幅度的提升。
李浩这样的认识倒是和赵构正在实施的计划不谋而合,或者李浩将来在农事这一块也能够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出来。
林升或许是由于出身温州府的缘故,对于海运和商贸之事却是颇为熟悉。
他在策问中认为中兴之基在于开放海禁,与各国各邦四方通商往来。
在他看来,富国之基单靠农事很难完成。只有将大宋的各类商品与海外各国进行通商往来,既能够消化富余之货物,又能够引进急需之物品。
一来一往之间便是积累财富的通道。
从策论中也能看出林升对于通商的热爱和熟悉。
看完李浩与林升的策问试卷,对此二人赵构同样是颇为满意。
赵构对于二人的使用在心中也有了个初步的构想。
将来张去为从安南引入优质稻种之后,李浩可与其配合负责稻种改良和推广,可以专心与农事。
而市舶司的重启和海禁的解禁,同样给到林升这样的机会。
让这些专才去做他们擅长并且热爱的事情,也许才是真正的人尽其才。
看到官家时而拍案叫好,时而陷入沉思,时而面带笑容,时而眉头紧锁。
众人在默默且漫长的等待之中,终于等到了赵构的回应和定夺。
“一甲十人,十篇策问文章,各有千秋,才情与政见俱佳,实为我大宋之福。朕以为虞允文此篇胸襟广阔,格局高远,直击要害,可为第一。”
“李浩与林升两篇偏重于各自熟悉之领域,且见解颇深。虽无虞允文格局之高,却也有其专注之论。可为第二与第三。”
“其余七人可按省试依次排序。”
赵构这话一出,基本上就是一锤定音。
殿试的名次也就此诞生。
虞允文为一甲第一名,便是状元。
李浩为一甲第二名,便是榜眼。
林升为一甲第三名,便是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