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参官在宋朝代表的是京官或者朝官的统称。
并不仅仅是指参与朝会的官员。因此李光的目标就是朝官和地方官的冗员。
官阶又称寄禄官,代表的是官员的品阶,用作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的根据,并不能说明权柄的大小。
而差遣则是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又称职事官。
在宋朝品级和实职其实是分离的,决定官员的实权不是官阶而是差遣。
也就是官阶通常只能代表职级,而差遣则是代表职位,往往决定权力大小不是职级而是职位。
可以说李光看到的是大宋官员制度的痛点。
即往往有很多官阶很高而无差遣实权的人,但又因为官阶高而俸禄很高。
也就造就出一大批拿着高俸禄却无事可干的高官。
同样散官、勋官则是各级不太重要的官员按照文武品阶去对应的品阶,只要没有实职差遣,同样也是拿钱不干活的官员。
爵位也根据功劳大小而产生的荣誉头衔,如果是空头爵位而无实职差遣,一样产生高俸禄而不干事的情况。
“臣根据我朝官制,制定出重差遣实职而轻品阶,品阶与差遣相对应的方略。”
不得不说李光的裁汰制度非常到位。
裁汰冗官的目的就是把无能和无为以及无事可做之人裁撤。
如果重视官员的实职的授予,而减少虚职官员的授予,那么基本上都是干事的人。
同样实职如果能够和品阶对应,一个萝卜一个坑,那么自然是职级与职位相对应。
赵构敏锐的意识到李光的方略已经触及到了冗官制度的核心实质。
如果按照李光这样的方式去进行裁撤,那么裁汰冗员肯定是会大有成效。
“涉及冗员大概多少?”赵构问道。
“有官阶、散官、勋官和爵位而无实职的朝官约五百人,地方千余人,总计一千五百余人。”
李光对于情况早已了然于胸,自然脱口而出。
“数目如此之众?”
在临安的朝官中竟然有这么多冗官,这样的数字着实让赵构吓一跳。
南渡后朝制建设基本上都是延续,国境相较之太祖朝少了约一半,但这冗官数量却比太祖朝似乎还要多上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