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有着十分不切实际的政治野心,他渴望能够恢复吴国曾经的辉煌,成为天下的主宰。
五官中郎将丁忠出使晋国归来来,献计孙皓说晋国没有做好防备,可以趁机偷袭弋阳。
孙皓召开群臣会议,询问他们的意见。
镇西大将军陆凯从战略层面提出反对,
他认为战争是不得已时才使用的手段,现在敌人强大,我们应该保持谨慎,不要轻易挑起战火,吴国国力现在不如对方,此时妄图侥幸求胜,是不明智的。
车骑将军刘纂则从战术层面支持进攻,
他认为战争本不可避免,可以派遣间谍先行观察形势,再图进取。
孙皓心中很认可刘纂的意见,他甚至当时就十分的想出兵,可是最终没有成行。
他刚刚登基,地位尚不稳固,他还需要来时间强化自身权力,贸然出兵可能会引起国内的不满和反对。
孙皓不甘心偏安一隅,他早就给晋主设下了臣属的座位,颇有从祖长沙桓王的气概。
这不切实际的幻想破灭后也为后期孙皓的残暴统治埋下了伏笔。
回到战场上。
东吴此次北伐的东路军是由陆抗率领的三万精锐中的精锐,他们人衔枚,马裹蹄,昼伏夜行,直奔下邳而去。
全部战略的重点,都落在了陆抗的身上。
此时的陆抗心里,也明白,这个战略从他得到之时起到真正执行,已经在他心里推演过无数遍了。
要么打下徐州,要么死在徐州,就这么简单。
战略的恐怖之处,就在于不是推断出敌人将会如何处理,而是推断出,敌人是不是不得不这么处理。
陆抗的东路军一旦开拔,那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
东吴的全部主力军都在东线,而且不是按照常用的孙十万战略攻打合肥,而是深入西晋之地作战。
攻打寿春的主力部队是无法回防的,攻打徐州的陆抗部队那就更别提了。
陆抗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他知道这次战役对于东吴来说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