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之中,旱灾的情况,已经传到了赵王宫了。
此时的众人,都在等待着赵王的决定。
“大王,我们赵国正在面临着旱灾,是否需要制造水车?”
“制造水车?可以啊!我们赵国的国库,还有多少的钱财?”
“回禀大王,五万两!”
“多少?”
“大王,我们的税收要等秋收结束之后,才可以收上百姓的税收,故而,我们赵国的国库之中,只剩下五万两白银了!”
“五万两?寡人要是抽调一半的钱财出来,可够制作禹水车啊?”
“这…!”
这个问题,想都不用想,肯定是不够的。
就算是五万两全部拿出来,都是不够的。
而偏偏赵王连五万两都不愿意拿出来,这就说明了一件事情,赵王并不是特别乐意拿出钱财来制作禹水车。
所以,朝中的朝臣,不得不好好的思考这个问题。
“够就是够,不够就是不够,你有什么不敢说的?”
“回大王,不够!”
“既然不够的话,那就就此作罢!”
“让各地的官员,因地制宜,合理的解决旱灾的情况吧!”
所谓因地制宜,合理解决,其实就是自己解决。
而且,还是不给钱,空张一张嘴的解决。
就好像这旱灾不是什么大事,只是一件小事,只要动动嘴皮子,就可以轻易解决一样。
赵王如此态度,让很多赵国的权臣目瞪口呆。
一些忠良之辈,更是满脸不敢相信。
“大王,大王,不可如此啊!”
一道哀嚎声响起,是一位寒门出身的官员,在这个时候叫冤。
也只有这些经历过疾苦的寒门官员,他们才更加愿意为百姓们发声。
就算是他们说出这样的话,有可能得罪赵王。
甚至更多人。
“不可?什么不可?”
“大王,百姓和地方的手段有限,旱灾来临,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应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