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问题:“你对北方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权力斗争有何见解。”
第四个问题:“你对有影响力的家族和家庭持何种看法。”
张嵩深感困惑,为何庞德公写在丝布上的四个问题一个也没被庞统问出。直到第二天,庞统醒来后,才终于为张嵩解开了疑惑。
第一个问题,关于为何选择北上边境,实际上是庞德公设的一个测试,旨在探究张嵩是无意中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还是有意避开中原的斗争,计划在偏远角落发展势力。在路上,庞统已经得知了张嵩在五槽和河内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他明白张嵩有意利用袁绍和曹操之间的权力斗争来发展自己,因此庞统并没有问出这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旨在探究张嵩对汉室正统的忠诚程度,但实际上,庞统并未真正关心这个问题。因为他已经从张嵩向曹操请求职位以及决定北上的行动中,看出他对汉室并不十分重视。因此,这个问题被省略了。
第三个问题,关于袁绍与曹操之间的权力斗争最终结果,庞统自认为无需询问。从张嵩的选择中,他可以看出张嵩倾向于曹操,而庞统本人也持有类似的看法。因此,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显得的多余。
第四个问题,涉及对有影响力的家族和家庭的看法,虽然在庞德公看来至关重要,但庞统却认为没有提问的必要。毕竟,没有哪个统治者会真心喜欢那些拥有实权的家族,即使他们给出的答案再完美,那也不过是迎合。然而,由于这些家族控制着知识的传播,他们在本质上握有权力。尽管统治者可能不喜欢这一点,但必须学会接受。因此,庞统认为询问这个问题并无实际意义。
结果,庞统昨日骑马奔波太久,体力消耗过大,因此他并未提出太过复杂的问题,仅仅询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便让随从返回向庞德公汇报,称张嵩的回答令人满意,因此他决定留下来。然而,张嵩觉得这几个简单的问题已经足够过分——原本的四个问题变成了三个,这是否真的合适?庞统回应说,他的随从是他的心腹,足够机智,能够巧妙地为他说谎掩饰,因此不必担心。
随后,张嵩意识到他写给刘备的信件引发了一场争论,这场争论正是导致庞统出现在他面前的原因,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这场争论涉及四个人,包括收到了张嵩邀请信的三个人才:诸葛亮、徐庶和庞统。另一个参与者是庞统的叔叔,庞德公。
徐庶和诸葛亮对张嵩并不抱有任何希望。他们的看法很直接:张嵩的出身卑微,没有能力指挥英雄,又缺乏有影响力的家族的支持,注定无法成就伟业。
庞统最初对张嵩并不抱有太大希望,但他对诸葛亮心存芥蒂,因此故意列举了张嵩的一些优点来反驳诸葛亮。当时,他们刚刚得知张嵩在五槽战役中获胜的消息,因此讨论的优点主要集中在张嵩的年轻、勇敢、大胆、聪明以及武器创新等方面。即使在绝境中,张嵩也能保持一线希望,引领部队安全撤离,并未彻底遭遇失败。庞统的劝说显然不够有力,有时甚至会被诸葛亮和徐庶的论点所驳斥,因为他对张嵩的了解并不深入。
庞统对诸葛亮抱有不满,张嵩也能感受到。从庞统的言辞中,张嵩理解了庞统为何对孔明有所偏见。并非因为诸葛亮聪明,而是因为人们常常称赞诸葛亮英俊,这让庞统感到不悦:“我的兄弟也有他独特的魅力。”
最后,庞德公开口了,他对张嵩的评价极低。他认为张嵩行为轻浮,缺乏战略眼光,过于偏好狡猾和诡计多端的策略,这不是君子所为。因此,他得出结论,既非出身名门,又非君子之人,很难有所作为。最好不要浪费精力去辅助这样的人,因此诸葛亮和徐庶决定忽视张嵩。
然而,在与诸葛亮的争论中,庞统 对张嵩产生了兴趣。此外,他个性中带有叛逆的一面:“你们都不对他抱有希望,但我还是要去帮他。等着看会发生什么吧!”
因此,庞统最终下定决心,北上寻找张嵩,意在先对他进行一番试探,倘若条件合适,便留下来提供帮助。对此,庞德公尝试了对庞统进行了长时间的劝说,但庞统意志坚定,反而更加决心北上。实际上,庞统对庞德公的不断唠叨感到非常沮丧:“这位长者,您的忠告无休无止。为什么诸葛亮被视为龙,而我仅仅是一只凤凰?我将让您见证,谁才是真正的人中之龙。”
最终,庞统展现出了他的才华,同时也表现出了特立独行的性格,常常选择非传统之路,与诸葛亮这样的谨慎之士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庞德公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庞统用以试探张嵩,若回答不尽人意,他便应立即离去。庞统接受了这一条件,但他内心并不真正在意,尤其是在得知路上关于张嵩的种种消息后,他认为这位年轻人或许真的有着潜在的未来。特别是在他了解到张嵩为难民提供食物的行为之后,庞统虽然并不关心难民的生死,但他认为这位年轻的领导者已经认识到了巩固权力的重要性。在这个时代,人口便是力量,尤其是在北方这样人口稀少的地区。
小主,
自然,庞统并未打算将自己的命运完全寄托在张嵩身上。若形势不佳,他随时准备抽身离开,就像郭嘉在袁绍麾下时所做的那样。
庞统愿意北上寻找张嵩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当时年仅二十岁,却被征召为县功曹,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职。对此,他心中充满了不满,因此愤然北上。庞统之所以如此愤怒,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出身名门却只获得了一个小官职。他获得小官职的真正原因,是人们认为他的外貌不尽如人意。
在历史上,官员的外貌总是受到高度关注,这也是庞统在历史上鲜有记载,甚至在加入刘备麾下后仍被人轻视的原因。
巧合的是,庞统本身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
张嵩了解庞统的个性,于是在第二天向他的父亲吕布推荐了庞统,称他为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出身名门,影响力巨大。吕布应当给他一个更加重要的职位。然而,结果却是悲剧性的。吕布出于好意,却无意中触动了庞统的痛处,称庞统到来的同时,他的伤势又复发了,咳嗽时甚至吐出了血。如果不是他的儿子推荐,吕布可能会因为庞统降低了人类平均外貌标准而对他采取严厉的措施。最终,他只给了庞统一个管理军用农场的职位。
庞统听闻后几乎跳了起来。张嵩也哑口无言。他本打算任命庞统为他的军事顾问,但在两天无所事事的闲聊中,他发现庞统在行政管理上非常出色,甚至在军事战略上的才能更加非凡。然而,吕布却依恋他的老战友陈宫,坚持让他继续担任军事顾问。
张嵩只能授予庞统并州郡守的职位。然而,庞统却拒绝了,他强调自己是来投奔张嵩,而非吕布,并决定将来会跟随张嵩。显然,他对吕布并无太多好感,并且已经下定决心,若不满现状,便会离开。张嵩心里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最终,庞统成为了张嵩的首席幕僚,实际上担任着他的个人军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