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城的临河河堤,一共三公里左右的长度,没有重型机械设备的帮助,修起来有点费力。
还好,财大气粗的黑牛城也没准备修的多么精致整齐,一切就地取材,靠着原来的河堤,取了一部分平整的基脚,就全部用沙石来填充。
有众多的链条葫芦做帮手,转运材料,一堆堆搅拌到差不多状态的混凝土直接从河堤上倾倒而下,然后用简易的悬臂起重设备填入大块石头,找平,抹缝,踩实。
整个流程下来顺畅无比,分工处理下来,一段虽然丑点却坚实厚重的护堤就完成了。
这些工序里,搬运大量石头成了重头戏。
幸好,早先铺垫的水泥路节约了不少时间,山谷里的泥土来来回回被每年的河水冲刷的七零八落,把石头大都漏了出来。有着独轮车和铁皮车斗,收集的稍大一点的石头搬到路上之后,直接就能挨个收走利用起来。
工程量虽大,有了科学分工和实用工具的帮忙,河堤肉眼可见的开始铺开,每天都能延伸一段不小的距离。
人手足够,又有点被逼的专心修河堤,除了南边时不时的有震吼声音传来,众人都快忘了那边还在打仗。
派去河对岸的船队也没有被干扰到,来来回回运了好几十人和几十船物资过去。对面的地盘选的有点鸡肋,丘陵湿地较多,周边也没有什么大山遮挡,只好将就在一处石头较多的小土丘后面开始了地基建设。
不比建黑牛城一样安逸,对岸在金国地盘,多少受点影响。最先散开的是十来个人的安保队伍,监视周边十来里路的动向,保护后方的堡垒建设。
有水泥的帮助,要建一个落脚的小堡垒只需要熬过最初的几天,就能小有所得。选的小土丘不仅是因为石头多正好用来砌堡垒,还因为对外交通上很多沟壑隔断,预备着就算被人发现了,至少有个撤退的缓冲空间。
利用脚手架快速的搭建起一个十米见方的小围栏,直接开挖基脚搭建模板,预备把脚手架当做钢筋骨架浇筑成堡垒的墙壁,全都按照够用、更快的原则建设。
三天不到,只有几十个人手的队伍,就建起了黑牛城在淮河以北的第一座堡垒。
地方虽小,五脏俱全。出于安全的考虑,两米以下,只留了个最多一米高度的门洞,用来运送物资,连个正经的门都没有预留。
有大量脚手架的帮助,堡垒的围墙越建越高,建到第二层的时候,预留了一个吊装支架和收取物资的门洞,在内面沿着墙壁建起了存储平台,更是预备了交错的长枪孔洞。
第四层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十一米的高度,看起来有种方形碉堡的感觉。再往上,渐渐收窄,架空搭建了两层的网状屋顶,既能兼顾通风照明,又能防备投石或者火把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