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改革军事

“虞允文(1110年12月14日-1174年7月18日),字彬父,一作彬甫。隆州仁寿县(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人。南宋初年名臣,唐朝名臣虞世南之后。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虞允文登进士第。累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他在出使金国时,见其大举运粮造船,便在回朝后请宋廷加强防御。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以参谋军事犒师于采石,指挥三军大破南侵的金帝完颜亮,使“宋事转危为安”。

次年,任川陕宣谕使,与大将吴璘共谋进取,收复陕西数处州郡。乾道元年(1165年),拜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乾道三年(1167年),出任四川宣抚使、知枢密院事。乾道五年(1169年)拜相,任用胡铨、王十朋等。

乾道八年(1172年),加授左丞相兼枢密使、特进,旋即再镇四川,封爵雍国公,世称“虞雍公”。淳熙元年(1174年),虞允文去世,年六十五。累赠为太师,谥号“忠肃”。

虞允文姿貌雄伟,慷慨磊落。早年以文章致身台阁,后遭逢危局,挺身而出,出将入相近二十年,史称其“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

其书法“词语详雅,气象雍容”,传世墨迹有《适造帖》《钧堂帖》等。有《虞雍公奏议》等传世,今多已亡佚。《宋诗纪要》及《宋代蜀文辑存》辑录其作品。”

“傅友德(1325年—1394年),字惟学,相城(今安徽淮北)人,因避黄河水患,逃难到颍州横涧村,初随李二,后随李喜喜投刘福通,龙凤三年(1357年)败于察罕帖木儿而入蜀,又为明玉珍所败,不为所用,转投陈友谅。

龙凤七年(1361年)韩宋吴国公朱元璋亲伐陈友谅,克安庆,至小孤山,傅友德及丁普郎迎降,隶常遇春麾下。龙凤九年(1363年)随朱元璋等救援安丰韩林儿、刘福通,还援洪都,参加鄱阳湖之战。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亲到武昌督兵攻城,率数百人夺高冠山,陞雄武卫指挥使。龙凤十一年(1365年),随常遇春克安陆、襄阳、泰州。

龙凤十二年(1366年)随徐达克淮安、安丰。吴元年(1367年)扩廓帖木儿兵侵徐州,大破元军,陞江淮行省参知政事。

洪武元年(1368年),随徐达北伐,克蒙元大都(今北京)。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颍川侯,食禄一千五百石。

洪武四年(1371年)伐明玉珍之子明升,功第一。洪武十四年(1381年)率蓝玉、沐英往征云南。洪武十七年(1384年)进封颍国公,食禄三千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兼任太子太师。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因皇太子朱标病逝,而皇太孙朱允炆尚年幼,傅友德却与晋王有联姻,不利于孙,遂赐死。

嘉靖元年(1522年)明世宗立祠致祭于云南,祠额曰“报功”。弘光元年(1644年)七月二十二日,补谥“武靖”。八月八日,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丽江王。”

“高长恭(?~573年),名肃,又名孝瓘,字长恭,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名将。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之子。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高长恭容貌美丽,骁勇善战。北齐建立后,高长恭受封兰陵王,累迁并州刺史。河清二年(563年),突厥入侵晋阳,高长恭率军奋力抗击,击败突厥大军。

河清三年(564年),北周发兵包围洛阳,高长恭与斛律光率军驰援,于邙山之战率领五百骑兵突破北周包围,成功解围金墉城,威名大振,受到士兵讴歌赞颂,即《兰陵王入阵曲》,因战功加封尚书令。后因屡立战功为北齐后主高纬所忌,自此托疾家居。

武平四年(573年),高纬将高长恭鸩杀,追赠假黄钺、太师、太尉公、冀州刺史,谥号忠武。”

“李显忠(1109年-1177年或1178年),绥德军青涧(今陕西清涧)人,初名世辅,字君锡,一作公弼。南宋名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显忠出身将门,果敢有谋,17岁投军抗金。建炎四年(1130年),被迫降金,以鄜延路兵马副都监镇守边寨,屡败西夏军。后迁知同州。绍兴八年(1138年),设计俘金元帅右监军完颜杲,归宋途中因追兵所迫将其放还。

后全家200余口为金军所害,被迫投奔西夏。次年,还宋,授枢密院都统制。绍兴十年(1140年),金朝背盟攻宋,李显忠以三京招抚司前军都统制率部屡败金军,拜保信军节度使。

绍兴十八年(1148年),李显忠因建策恢复中原,忤权相秦桧,被排挤降官赋闲。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复官任殿前司选锋军都统制。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改任建康府御前诸军都统制。采石之战后,率精兵万余乘胜渡江,收复淮西诸郡,以功授太尉。孝宗即位后,兼权池州御前诸军都统制。

隆兴元年(1163年),任淮西招讨使,受命渡淮攻金,在符离之战中,克灵壁、降虹县、拔宿州,擢殿前都指挥使。

后在金军反击下,兵溃宿州符离,以咎贬官。淳熙五年(1178年),李显忠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追赐谥号为“忠襄””

“林仁肇(?-972年),小名林虎子,建阳(今福建南平)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名将。

956年(显德三年),南唐中主李璟因后周军攻打淮南,命鸿胪卿潘承佑到泉州、建州召募勇士。潘承佑推荐了前永安节度使许文稹、静江指挥使陈德诚以及郑彦华、林仁肇等人。中主任命林仁肇为将军,让他率偏师救援寿州。林仁肇攻城南大寨,又破濠州水栅,被擢升为淮南屯营应援使。

八月,周军正阳浮桥建成,扼住南唐援军的进路。林仁肇亲自率领一千敢死士,用船载着薪柴牧草,乘风放火,欲焚毁浮桥。不料,风向转变,不利火攻,周军大将张永德趁机进战,唐军大败。这时,林仁肇单马殿后,并将张永德射来的箭矢全部挡开。张永德大惊道:“敌军有能人啊,不可轻敌。”便不再追击。

后来,南唐向后周割地求和,林仁肇被任命为镇海军节度使,不久又改镇武昌。林仁肇出身行伍,后虽担任将帅,仍能与士卒同甘共苦,因此深得军心。

但是,皇甫继勋、朱令赟等人与林仁肇关系不和,便在唐后主面前进谗言,称他向宋朝求援,要在江西自立。宋太祖也对林仁肇非常忌惮,便贿赂他的随从,得到他的画像,悬挂在别室中。

972年(开宝五年),郑王李从善到汴京朝贡。宋太祖带李从善观看林仁肇的画像,道:“林仁肇将前来投降,先用这幅画像为信物。”又指着空着的馆宇道:“这是我准备赐给林仁肇的。”李从善命人回报后主。后主不知这是反间计,便暗中命人将林仁肇鸩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