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朱慈烜登基之后,大明朝的奏折,还有公文,就显得有些不太“文雅”了。

少了许多,华丽的词藻,也不允许篇幅的引经据典,更不允许似后世那般,堆砌各种纯粹是空话屁话,凑字数的各种点啊,性啊,听着都能够把人听糊涂的东西。

朱慈烜对于百官们上报的奏折,有三点要求。

一是语言尽是精简凝练。

二是言必有事,不能够弄些空话,比如说地方官上份奏折,问问皇上近来身体可好什么的。

三是事必详尽。

就是不能够光提一下,光用文字形容,还要提供精准时间地点人数数据,这些必须是实际的,既不能够脑补也不能够艺术性加工,更不能够夸张。

这三点,在朱慈烜登基之后,就被朱慈烜给“约法三章”,用邸报通知了文武百官。

而且也注明了违反的惩罚条例——惩罚条例就是,一口气写同样的奏折一百篇。

既然你喜欢写这玩意,那就多写点好了!

作为一省督抚,王之良对于中央政治风向,把控的还是蛮准确的,他写的这份奏折,寥寥不过近千字而已。

相当于后世网络小说的半章。

相当于一篇中学生作文。

此刻,不过数分钟,朱慈烜就将其给仔细的看完。

并且,忍不住皱起了眉头,因为王之良提供的奏折,详尽异常,他通过自己的职权之便,(王之良是江西巡抚,虽然下任,但还是能够靠故谊调动一些官吏办事)特地的抽取了江西南昌丰城县一县,进行调查,得出了一个详尽的数据。

看到这个数据后,朱慈烜是有些不满——他不图一声令下,彻底的废奴。

但至少,面上也得过去啊?

江西丰城,历来“刁民”就比较多——“刁民”当然多了,这地的民一直“刁”到了后世,还把几千年的皇粮国税给刁没了。

这么多“刁民”的地方,结果,主动,或是被动,完成释奴的人家,竟然只有不过三成而已,那其他地方呢?

一想到这,朱慈烜脸黑了下来。

要知道,江西历史就是华夏汉地,朝廷直辖的地方,而且如今大明国都迁到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