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司马荐张良

武安君道:“大半年之前卓氏到雁门,为防止秦人报复临潼卓氏,我让他对外自称是我李氏远亲,专门拨了数个适合做工坊的地皮给他,那卓氏就在此地安顿下来。半个月之后即在平城寻得铁矿和黑矿,按图打造了四万个马镫,此次掩护庞老将军突围此马镫立了大功。因先生安排的枪杆尚未到位,加之精铁产量有限,我只让卓氏打造了两万枪头,剩下的精铁都让他自己安排了。”

司马青史点点头道:“马镫铸造起来并不十分困难,相信不久之后必被秦人侦知,不久之后只怕这天下的骑兵都会装备此物。长枪的作用虽不及马镫重要,铸造起来难度要大一些,枪杆也十分难寻,因此我只给将军准备了二十万枪杆,相信数十年之内这天下还无人能掌握长枪的制造之法,这数十年便是将军的机会。我已命人将枪杆逐批送来,这几天第一批五万枪杆便可到,君上先用两万,余者找一个秘密之地藏起来。”

武安君又问司马青史为何如此推崇张良,司马青史道自己能给武安君许多建议乃是因为自己活得久,见得多,因此能比别人多一些见识,多一些时间思考。张良完全不同,年纪虽小天生奇才,比之司马胜强百倍,若是张良肯为武安君效力,不要说庇护北地,便是争雄天下也不难。武安君牢记在心,准备晚一点便亲自去拜访张良。

武安君和司马尚闲聊一会儿便去拜访张良。诸葛明的府邸都被司马青史占完了,因此张良距离司马青史的房间并不远。张良一早瞧见武安君和司马尚前来拜访司马青史,他本想前去见见武安君,不想司马青史为了让张良有单独见武安君的机会,并不来请他,只得在房中闲坐看书。

张良观书正入迷,忽地敲门声响起,张良开门一看居然是武安君,一时还未反应过来。武安君当先拱手道:“李牧不告而来,子房先生勿怪。”张良连忙拱手回礼,迎二人进入房间。

司马青史看重张良,因此把一个有会客室的大房间安排给张良住,在此接待武安君倒是不显得狭窄。

武安君道:“司马先生对子房先生极为推崇,方今乱世,李牧镇守北地偏远之地,心甚忧虑,如何守境安民,还望先生教我。”

张良道:“君上过谦了,良虽不才,也曾走遍天下诸国,民间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未有如君上治下者。武安君为国为民之心,良感佩不已。”

司马尚道:“先生所言不错,只是如今天下大乱,秦人侵凌天下之势已成,北地偏狭,久之只怕难以自保。”

张良道:“将军之言是也,此次合纵攻秦未成,天下抗秦中坚力量三晋与楚国已然生出嫌隙。诸国将领之中春申君回国之后被楚王申饬,李左车离开邯郸,庞煖已老,魏国信陵君已死,我韩国并无可用的大将,由此看来山东诸国恐怕再难有团结一心伐秦的机会。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山东诸国不伐秦,则秦国必然东出,逐一击破天下诸侯。

君上虽强,并不被赵王信任,若是当初赵王肯听从春申君建议用君上为联军统帅,此次合纵就算不成功,也必然夺回大部三晋失地,是天下大势改观。时至今日,君上欲保赵国已然不可能,若是君上只想护住北地三郡,则尚有可为。”

武安君详询之,张良道:“我闻昔年魏武侯与吴起游于西河之上,魏武侯感叹美哉乎山河之固,吴起回道在德不在险。如今秦国虽强,民心不附,这两日我在北地所见,武安君之仁德人人感戴,在民心上君上强于秦人。

其次庞老将军和左车兄被困,君上以四万之中调动秦军四十万,还击破了数万秦军,所为兵在精不在多,君上之精兵强将,何惧秦人。昔日合纵伐秦,我思之良久也未想到破敌之策,左车兄自上党直击河东,深入河西,此战震惊天下,可见左车兄之将才,并不在君上之下。我总听先生言道君上军中有一个猛将荀国忠,也是大将之才,如今君上军中连将军和司马将军在内有四个世之名将,均能独当一面,又何惧桓翊蒙骜之流。

其三秦人侵凌天下所仗者,步卒战车尔,北地山多险狭,最利骑兵作战,君上练好了骑兵,秦军虽多,终究无所作为。

其四我闻武安君击破匈奴之后收服东胡,茫茫草原数万里,都是君上的退路,万一作战不利便可遁入草原,秦人岂能在北地长期留驻大军,待秦人大军远去,君上再夺回三郡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