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四年(1416年)七月乙巳。
北京,菜市口。
太阳已经偏西,阳光不如正午时分那般明媚,但照在人身上依旧感觉很温暖。
天上没有什么云彩,天空很蓝、很纯净。
抬头望着天空,郑海的心情却不像天空那般明媚,不觉得阳光温暖,反而感到有一丝寒意。
“刘大人,今日午时已过,真的还要行刑吗?”
郑海扭头看向一旁坐着的左都御史刘观。
他与刘观监斩的犯人是锦衣卫指挥使纪纲。
这是郑海第二次监斩犯人。
上一次,他监斩的重要犯人是大儒方孝孺,和这次一样是最为残忍的刑罚——磔(zhé)刑。
“辅国公,这是陛下的旨意,我等遵令行事即可。”
左都御史刘观不像郑海这般情绪低落,反而是一脸兴奋。
他曾经嫉妒纪纲备受皇帝恩宠,也恨纪纲嚣张跋扈。如今能够监斩这个昔日的大权臣,刘观自然很兴奋。
身旁的随从王伍对郑海低声道:“大人,今天是好日子,斩杀纪纲这等奸佞,宜早不宜迟。迟则生变,万一陛下一心软,又不忍斩杀纪纲,那咱们可就……”
“这位小兄弟说得没错!”刘观接过王伍的话,“辅国公,还是尽早行刑的好!”
郑海没有说话,心中并不认同王伍的说法。
若皇帝陛下不想杀纪纲,那又有谁敢动手?
若陛下真会心软,那他就不是朱棣了。
直到现在,郑海都觉得这次扳倒纪纲有些魔幻。
他大舅哥施济孙在都察院大堂内对皇帝陛下说了些什么,郑海并不清楚。
施济孙原本是纪纲搬来的救兵,怎么到最后反而促使皇帝下决心要处死纪纲,而且是立即执行呢?
郑海原本还很担心,怕施济孙乱说话,怕朱允炆的事情败露,怕纪纲逆风翻盘……
可没想法到,事情竟会这么发展。
俗话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纪纲却是搬来救兵,要了自己的命。
“辅国公,事不宜迟,开始行刑吧。”左都御史刘观征询郑海的意见。
回过神,郑海冲刘观点头。
从桌上的竹筒里抽出一支令签,刘观拿起朱笔,在令签上用打了个红叉,双手递给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