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为什么要优待俘虏,不杀降兵?

清晨柔和的阳光,照在路旁的杂草上,蝈蝈的鸣叫声已经消失。

燕王朱棣骑着白马,跟随着卫队,走进雄县的城门。

城门口的地上还残留着殷红的血迹,几支羽箭插在地上。

把守城门口的士兵已经换成了燕王的将士。

不少士兵甲胄上都沾着血迹,他们简单包扎了身上的伤口。

走进城里,许多士兵还在搬运敌人的尸体。

街道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南军士兵的尸体,鲜血淋漓,有些不忍直视。

燕王朱棣登上城墙,来到黑衣人郑海身旁。

“郑海,他们怎么还在清理敌人的尸体?

攻下城池,不是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吗?他们怎么还没清理完?”

朱棣一连三问,郑海叹了一口气:“殿下,九千人啊,就这么没了!”

“你说什么?这是怎么回事?”朱棣的小眼睛微微瞪圆了,眉毛翘起来,脸色有些凝重。

马和紧跟在朱棣身旁,禀告道:“殿下,昨晚,雄县这帮守军对我军大声辱骂,众将士极为愤慨。

在我军登城后,他们依旧对我军辱骂,诸位将军一时气愤,便下令将他们全杀了……”

“原来如此,只是可惜了,”朱棣望向城中搬运尸体的士兵,叹了一口气,“若这九千人能为我所用,那就更好了。”

听了朱棣的话,郑海略有所思。

看向朱棣,他建议道:“殿下,您应该给诸位将军定下一条战场规矩:不可滥杀,优待俘虏。”

“不可滥杀,优待俘虏?”

朱棣看向郑海重复了一遍,问道:“郑海,这条规矩有什么用?”

“殿下,我们的军队人数比之于朝廷,你觉得双方,谁占优势?”

“本王手下的将士只有数万人,朝廷掌握天下兵马,兵马数量上自然是朝廷占优!”

郑海认可地点点头,又问:“以少敌多,以一地之兵马抗衡天下兵马,殿下如何扭转兵源不足与兵力损耗的问题?”

听了郑海的话,燕王朱棣一脸凝重,久久不语。

一语中的,郑海点出了靖难军存在的重大问题:兵源不足与如何补充兵力的问题。

朱棣的兵力有限,兵源地只有北平府一地;

而朱允炆则掌控天下兵马,整个国家的青壮年都是他的兵源。

历史上,地方诸侯造反几乎很少能成功,就是因为地方诸侯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都不如中央朝廷。

长时间的消耗战,失败的一方,通常只会是经不起损耗的那方。

“殿下,我可以告诉你一个扭转局面的办法,不知殿下,愿不愿意听从我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