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司马元显初露锋芒

这该如何是好,怎么才能击退荆州军呢?

于是又转动起他那颗灵活的脑袋瓜子,细细分析起来,眼前的这帮荆州军名义上是殷仲堪统帅的人马,实际是由三个不同部分组成的。

一,王恭的国子学铁哥们殷仲堪。

二,当年权臣桓温的儿子桓玄,因朝廷忌惮桓家势力再次崛起,多年来没给桓玄任何官职做,他只承袭了桓温的南郡公爵位,属于荆州当地豪强地头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年过六旬的杨佺期,当年江北第一名将,陈望继任兖州刺史后将其罢黜到小小的新野做了个太守。(见第二卷第二章)

铁了心想跟王恭、庾楷一起造反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殷仲堪。

而殷仲堪多年来在兖州任督邮,后主持兖州政务,并不擅长知兵驭将,所以完全倚重另外两位。

桓玄,只需给他一个盼望已久的刺史实职,他一定会退出这个联盟。

杨佺期就更好说了,这么多年来恐有一身武艺而郁郁不得志,听闻他在新野一喝醉酒就到处说自己出身于天下第一名门望族——弘农杨氏,我是大名鼎鼎的“关西孔子杨伯起”后人,我曾经在江北立下过赫赫战功。

完全是个神经病的疯癫状态。

这次殷仲堪起兵,他积极响应,不就是想捞一个官职,重新振兴他们弘农杨氏嘛。

没有他们俩的鼎力支持,殷仲堪就如同丰墙峭址,经不起什么风浪。

想到这里,司马元显得意的笑了,转身上了牛车,直奔台城而去。

进了台城,这一路上已经想明白了该让谁去做这个传旨人。

来到自己办公地点中书监衙门,派人把左卫将军桓修(桓冲之子)叫来。

不多时,桓修来到中书监,拜见了司马元显。

司马元显把自己的想法对桓修一一道明,桓修也是聪明人,心领神会,这是要瓦解荆州军阵营,各个击破。

两人经过一番密议,由司马元显执笔,上了一道奏章,里面高度赞扬了龙亢桓氏和弘农杨氏曾经为大晋立下了汗马功劳,赦免其反叛之罪。

召郗恢回京任五兵尚书,举荐杨佺期为雍州刺史,都督梁、雍、秦三州诸军事,桓玄为江州刺史,桓修为荆州刺史。

造反头子殷仲堪也可赦免,不过要调往岭南蛮荒之地的广州任刺史。

写完后,二人拿着奏章就去了太极殿的龙案上,看也不看那个傻子皇帝司马德宗,拿起玉玺就盖了个章,走完了合法程序。

然后两人再商量了一番,由谁去宣诏,桓修提议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殷仲堪的叔父,太常殷茂。

司马元显急忙召来了殷茂,命他去荆州军中宣诏。

当天,殷茂坐着官船进了荆州水军的前军大寨。

前军大寨中的桓玄、杨佺期在战船甲板上设香案,跪听诏书。

因为他们名义上还是“清君侧”,并没有公开造反朝廷。

两人本以为这是司马道子父子俩借助傻子皇帝的嘴来申饬他们造反,然后限多少时日,勒令退兵的诏书。

当听着殷茂抑扬顿挫地宣读完诏书,两人跪在地上久久回不过神来,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皇帝陛下不但赦免了自己的造反罪责,还封了梦寐以求的刺史官职。

在殷茂的再三提醒下,二人如梦方醒,连连叩首谢恩,当即表态请皇帝陛下放心,我们这就退兵,前去各自州上任去。

于是殷茂又到荆州水军的后军营寨给侄子殷仲堪颁诏。

殷仲堪一听,把自己调往广州,不禁勃然大怒。

当场撕毁了诏书,破口大骂司马道子父子俩,骂完之后再大骂桓玄和杨佺期,最后把他的叔父殷茂赶了出去,派人前往前军营寨,责令桓玄、杨佺期三日内必须拿下建康!

但此时的桓玄、杨佺期心态已经完全和以前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