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

公元369年,东晋太和四年。

春,三月十一,酉时。

晚霞映红了半边天空。

徐州制所下邳城内,驻军南大营,炊烟袅袅。

不多时,天空中斑斑点点的橙云渐渐蜕成了墨灰色。

吃罢晚饭,二十出头,身材瘦削的伍长许大有打着饱嗝,边擦着胡子茬上的油污,一手拿着粗陶碗出了营帐。

三年前,晋燕泰山郡城外生死大战,关键时刻大晋左卫将军、萍乡县伯陈安一支奇兵制胜。

鲜卑战神慕容恪平生首败,被迫城下签盟,退出青州全境。

出身于乐陵郡阳信县农户的许大有弃暗投明,没有选择回老家种地,而是果断投降了晋军。

毕竟大家都是晋人(晋朝时期汉人称晋人),而且王师的薪饷颇丰。

父亲早年跟随鲜卑燕国上庸王慕容评出征,在上党阵亡于河东军阀冯鸯一役中。

他们全家才得以从鲜卑人的奴隶升级为平民。

家中老母外加一弟一妹,靠那几分薄田根本不能饱腹度日。

于是,四年前年仅十七岁的他和十五岁的弟弟许二有应征入伍,加入了鲜卑燕国军队,隶属于青州刺史慕容尘部。

当然,在等级分明的鲜卑军队中,他们属于没有薪水只管饭的义务兵。

冲锋在前做肉盾,掠夺战利品在后,得等鲜卑人挑完了。

每次打完仗,弟弟许二有都会来找他,告诉他作战的心得,一到打仗的时候他就想转身跑。

从来没真正的杀过人,都是跟在别人后面补一刀一枪的混日子。

许大有总是警告他不要跑,如果你一转身,没跑几步,后面就会有鲜卑督战队当场将他斩杀。

如今这个胆小怕死、身体羸弱的弟弟已经死在了泰山战场上,头颅被铁蹄踏碎,无法辨认。

在打扫战场时,许大有逐个扒开死尸的衣领看见了当年入伍时,老母亲给他们俩一人做的一件红布兜才认出来的。

母亲说穿着这个上战场能辟邪避刀枪。

唉!但到底也没有庇佑了许二有。

老实巴交的许大有一边跟身边的战友们打着招呼,走到水槽边,把粗陶碗放进去用手抹了几下,甩了甩水滴,转身向回走去。

边走边盘算着解甲归田的日子,还有三个月多一点了。

这也是他晚上在臭气熏天的十几人营帐里,能促使自己快速进入梦乡的一剂良药。

伺候老母,抚养妹妹,养几头牲畜,种上几亩栗黍,运气好再娶上一个老婆……

这一切还得感谢大晋广陵公、特进、太尉、录尚书事、兖州刺史,都督兖、豫、徐、青四州诸军事的陈谦。

他宣布在他辖区内的军兵,家只有一个男丁的,服役满一年,便可退伍归乡。

自从投降了晋军,也领了军饷,有了一点积蓄加上许二有的阵亡抚恤金也在自己手里。

痛哉,我那可怜的兄弟啊……

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些许的沉痛,摇摇晃晃地走向营帐。

刚到营帐门口,听到后面有人粗声粗气地叫道:“许大有!”

不用回头,许大有也知道是谁,喊话的是同乡,伯长(魏晋时期相当于百夫长)刘老四。

许大有转过身来,看着二十几步之外,一脸虬髯的刘老四,脸上堆满了标志性农民式憨笑,应声道:“四哥,吃了没?”

“吃什么吃,”刘老四没好气地抱怨道:“刚刚从建忠都尉那里回来,你过来一下。”

说完,刘老四转身进了自己的营帐。

许大有不敢怠慢,将陶瓷碗交给站在营帐门口唠嗑的两个战友,向刘老四那边走去。

当年一起从军,刘老四因力气大,就成为他们村儿出来的兵里面的小头目,这些年因军功升为了伯长。

挑帘进了营帐,借着昏暗的油灯,许大有看见五、六个熟悉的什长、伍长也坐在里面,刘老四坐在中间,正啃着胡饼。

许大有冲几个人憨笑着点头,却得不到回应,于是才发觉气氛有些不对头。

于是找了个空地儿,默默地坐了下来,惴惴不安地望向刘老四。

刘老四端起桌子上的粗陶碗喝了一口葵菜(魏晋时期的当家菜)汤,努力吞咽下去胡饼,沉声道:“大有,刚才跟他们几个人说了,建忠都尉接匡司马之令,有人密谋叛乱,令我们今晚秘密行动,剿杀叛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