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成吉思汗之死(15)

话说嵬名令公带领残部奔回中兴府,冲开围城的蒙军,城内兵马杀出接应,将奔逃回的将士们迎进城内。

老将军嵬名令公带兵前去救援西平府,却弄得损兵折将,实在羞愧难当,气火攻心。加之清晨被袭,未及穿上棉衣,路上骑马奔跑,寒风灌体,回到城中后就大病不起。

西夏皇帝李哯真是一筹莫展,夏国城池一个接一个失守,连最为信赖的老将军嵬名令公也铩羽而归,病卧榻上。金朝能够前来救援的道路早已被蒙军阻断,中兴府现在可说是孤立无援,岌岌可危。

一想到这历经近两百年、曾经兴盛无比的大夏国已然大半沦丧,国势濒危,而这座宫殿恢弘、繁华富丽、拥有着好几十万人口的国都中兴府也危在旦夕,使得李哯终日愁容满面,束手无策,而是战是降成了摆在李哯面前的巨大难题。

西夏在与蒙古二十多年的冲突战争中,往往在无法招架的时候,立即卑躬屈膝,俯首称臣,以换得一时的平安。可一旦国力有所恢复,趁蒙古四处征伐的时候,联合宋、金,又开始反叛蒙古,让成吉思汗是恨之入骨。

李哯深知,成吉思汗此次领兵来犯,不达目的决不会罢休。如若抗战,中兴府现在孤掌难鸣,一旦城池被破,势必惨遭屠城之祸;但若投降归顺,恐怕也难以平息成吉思汗怒气。成吉思汗此次出兵,颇费周折,损兵折将也不在少数,岂会善罢甘休?!恐怕很可能想永绝后患,到时,想保下性命,却送上门成了人家刀俎上的鱼肉。

李哯惶恐不安,拿不定主意,召集群臣商议。文武百官们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其中以右丞相高良惠为首的一部分官员极力主战。高良惠是西夏一代名将高逸的儿子,高逸与蒙军力战而死,高良惠对蒙古深怀刻骨仇恨。

高良惠虽说是一员文官,但颇具祖父和父亲的忠烈遗风,身怀铮铮铁骨。高良惠等人认为,奴颜婢膝,苟延残喘不应是堂堂大夏所为,即便战死,也应落得千古留名,死的尊严!况且,城内军民数倍于敌,城墙坚固,给养充足,尽可与蒙军一战!

李哯觉得高良惠等人所说也颇有道理,于是传旨,全城守备由高良惠亲自督军。

高良惠殚精竭虑,率领众将士积极布防。此时,中兴府城内尚有二十余万将士。高良惠将二十万官兵分东西南北四城据守,余下官兵留作机动部队,随时待命。发动城内全体百姓为将士们提供粮食、弓箭、火药、猛火油等后援支持。

成吉思汗将西平府掠夺一空后,率领大军重又将中兴府围得水泄不通。成吉思汗可谓是用倾国之兵进行围攻,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冲锋,但这中兴府却实在是难啃的一块硬骨头。

首先,中兴府护城河濠宽水深,引入了黄河支流,一分为二,沿城墙环绕流过,水流湍急,填埋护城河就非常困难。其次,攻城用的重要器械——抛石机和巨弩等,由于可以架设的位置离城墙较远,加之中兴府城墙远比一般城池的高大坚固,可以造成的破坏非常有限。再者,守城的军民实在太多,高良惠身先士卒,亲自坐镇指挥,军民士气高涨,蒙军每次渡过护城河,靠近城墙的时候,城上的滚木、石头和弩箭就如雨点般倾泻下来,蒙军伤亡惨重。而护城河与城墙之间的距离空间较小,挖地道或者堆土坡很容易被居高临下的守城军民发现,常常用蘸满猛火油的弓箭射击,使得蒙军不得不半途而废。

就这样,蒙军在平原上的彪悍凶猛完全发挥不出来,种种攻城手段均被限制。竟然连攻了数月,却拿中兴府一点办法都没有。

成吉思汗和众臣极为沮丧,但是又不能就这样撤兵。大家明白,如果一旦撤兵,中兴府就此缓过劲来,恐怕又会死灰复燃,再来攻打,只会更加艰难。最终,成吉思汗听取大家意见,对中兴府围而不攻,消耗城中粮食,待城中饿殍遍地,再择机取之。

为了补充自身粮草,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成吉思汗决定留下窝阔台、也遂皇后等人继续围攻中兴府,自己带拖雷、刘仲禄、耶律楚材等人率五万兵马前去攻打夏国余下的西宁州、湟州、廓州等地。而这些城池的守军有部分都被征调到中兴府支援,所以兵力有限,难以抵挡蒙军的进攻。成吉思汗未费多少周折,就将这些城池一一拿下,将城内粮草掠夺一空。

这时候,成吉思汗已进入金国境内,为了彻底阻断金国可能对西夏的救援,蒙军继续向金国的熙州、渭州、原州、庆州等地挺进。在路过六盘山时,见这里山高林密、气候湿润,历来有“春去秋来无盛夏”之说,自古以来就是避暑胜地,成吉思汗心情大悦,命人在这里建起了避暑行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