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儒法论战四

“百年之后,人丁翻倍,民二百万。贫苦百姓为求生计,开垦荒地,田亩增至三千万。”

“平均一家五口,有田七十五亩。贫户虽不及国朝之初,日子亦可过得。”

“二百年后,人丁再翻一番。荒地已尽垦之,民人田土愈少,精耕细作之下,单产提高,贫苦百姓以粗粮配野菜,艰难度日。”

“再之后,不过勉强不死。然后或遇天灾、或有人祸,便是求活亦不能,则干柴烈火,一触即燃。”

“说完小民,再看朝廷。以二十税一计,中央可年入二百万石,半数养军,可得精锐万人。”

“待到二百年后,小民生计艰难,朝廷要么黜免赋税,要么坐视乱起。若生乱,则开销大增,若减税,则收入锐减。”

“且在这两百年间,食利之人暴增。比如那朱明数十万皇室之花费,还有武官世袭体制之下,数量为开国之初五倍。如此一来,入不敷出,便是寻常事了。”

“小卒薪饷拖欠,战力下降,不足以平乱。为得军资,加征赋税,则天下动荡更甚,物价暴涨,军丁生计反倒愈加艰难。”

“最后天下动荡,局势日坏,待到大半人口消亡,方才停歇。”

“如此环环相扣,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何总是免不了国家衰弱、乱世降临?”

“夫子以为呢?”商鞅反问道。

孔子答曰:“一则人口滋生,二则贫富不均。若能解决这两道难题,则天下必不至有此祸。不知法家可有高见。”

商鞅应道:“不敢言高见。贫富有别,夫子以为为政者当修德,体恤百姓,均匀财货。吾却自有一番见解。这天下本就该有富贵贫贱之别。聪明、多劳、敢战者自当得其利,愚笨懦弱懒惰之人,自当衣食无着,不能婚嫁生子。”

“然贫苦百姓,若蠢笨懒惰,自然会被淘汰。权贵之家,纵然本性恶劣,却能血脉连绵。何也?上位之人,定然会不遗余力,试图利及子孙。高筑围墙,自成体系,下位之人若想入其中,势必难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