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爷子不行,但祁峰可以。
祁峰在地里亲自忙了一年,人都晒黑精壮了不少。
他从前是不懂任何粮食市价的纨绔公子,但如今却知道了粟米斤价几何,大豆一斗能卖价多少,高粱粮铺一石叫卖多少……
祁峰犁过地,播过种,插过秧,施过肥,摘过秋收的果实……他知道劳作有多辛苦,春耕能将手掌磨破皮,夏日能晒到头晕,秋收能累得直不起腰,冬日还要思索如何肥沃田地,而这中间每日都要担忧雷雨虫灾。
而就是这样的日日艰辛,最后秋收得到的回报又是什么呢?
祁峰亲自走访过京都城外的各片田地。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他第一个去的就是南郊。
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南郊的地多贫瘠,俱是百姓所耕种之地。
他去的那日艳阳高照,酷日当头,他坐在马车里,一路看到的农田不少,但在地里干活的人不多,且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和孩子。
那地里庄稼稀稀拉拉的,有些遭了虫害,都不需要下马车凑近看,打眼一瞧就知道根本没多少收成。
有衣衫褴褛的老汉听见动静,扭过头来,没说话便先张了嘴,祁峰能看见对方一口牙掉的没剩几个。
地里的小孩儿很多,身上衣裳打满了补丁却依旧衣不蔽体,瘦的跟柴火棍似的,瞧见外人就连忙躲起来……
祁峰坐在马车上看了半日。
他瞧见田里的人从晌午干到落日将近,看到一个腰都快勾到地上去的老妪背着一个竹楼,一腿一脚地拔草除虫。
那老妪身上衣衫褴褛,雪白的头发被风吹得跟稻草似的,她半刻不停歇地劳作良久,最后人趴着地下了田埂,慢吞吞地挪到干活的祖孙四人身边去,然后,从一个布袋子里掏出几个黑乎乎的窝窝头。
那老妪拿了一个给老汉,剩下的给孩子们分了。
最大的孩子掰了一块,塞给老妪……
祁峰只在南郊待了一日,那一日的所见所思便已深深刻在了心头。